《當今奇人周興和》勵志小說連載之三十二 ● 圓了中國一個夢
昨夜下了一場雨,好歹給悶熱的蓉城添了一絲涼意。周興和今天起得很早,他在小區的林蔭道上慢慢走了一圈,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緒——今天,他要去參加省里關於秸稈綜合利用的答標會議。
這是1998年9月16日。
會議肅穆而凝重。大會會場,用屏風隔成了21個半圓形的小間,每個小間坐著1名專家。會議紀律規定,專家之間相互不能交流觀點,用打分舉牌的方式統計分數。預選中標的8家單位坐在專家對面,進行答標。一旁,還有公證機關監督公證;各新聞媒體的鏡頭也對準答辯現場,全程進行錄像。可以說,這樣的安排相對還比較公開公正。
「現在,答標正式開始!」主持人宣佈道。
預選中標的單位一家家開始答標。
周興和當天又被安排為最後一位答標者。前面的答標人員儘管準備也很充分,但在答標時還是免不了翻書看資料之後,來回答專家們的提問。整個過程毋庸贅言,輪到周興和答標時,他胸有成竹地一口氣將專家問到的問題、想要問的問題、還沒想到的問題都倒了出來,反倒弄得專家們找不到要提問的話題了。
「我們的產品不但獲得3項中國發明專利,還申報了另外1項專利,以及中國專利博覽會金獎,而且多年用戶使用的實踐證明,這些技術是成熟可靠的。」周興和說對專家們說道,「這樣,如果專家們對我們生產的產品還有疑問,我叫員工送點樣品來叫大家現場鑒定一下。」
當星河建材廠的員工在送樣品途中,計程車司機聽說是這些樣品是為解決秸稈焚燒問題而生產的,說什麼都不收計程車費了。由此可見,市民們對農村秸稈焚燒問題的關心。
「請問周廠長,」周興和的答辯結束,會場沉默了幾分鐘,專家組組長突然問了一句題外的話,「假如你這次沒有中標,怎麼辦?」
「假如我廠這次沒能中標,同樣能夠得到發展。」周興和不慌不忙地答道,「只是發展速度要慢一些。為什麼呢?因為此次招標,是中央、省市領導和普通老百姓都關注的一件大事。我們廠一旦中標,就確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