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1 7 月

《當今奇人周興和》勵志小說連載之三十二 ● 圓了中國一個夢

cb8065380cd7912326b55dc4fd6a3485b3b7808b

昨夜下了一場雨,好歹給悶熱的蓉城添了一絲涼意。周興和今天起得很早,他在小區的林蔭道上慢慢走了一圈,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緒——今天,他要去參加省里關於秸稈綜合利用的答標會議。

這是1998年9月16日。

會議肅穆而凝重。大會會場,用屏風隔成了21個半圓形的小間,每個小間坐著1名專家。會議紀律規定,專家之間相互不能交流觀點,用打分舉牌的方式統計分數。預選中標的8家單位坐在專家對面,進行答標。一旁,還有公證機關監督公證;各新聞媒體的鏡頭也對準答辯現場,全程進行錄像。可以說,這樣的安排相對還比較公開公正。

「現在,答標正式開始!」主持人宣佈道。

預選中標的單位一家家開始答標。

周興和當天又被安排為最後一位答標者。前面的答標人員儘管準備也很充分,但在答標時還是免不了翻書看資料之後,來回答專家們的提問。整個過程毋庸贅言,輪到周興和答標時,他胸有成竹地一口氣將專家問到的問題、想要問的問題、還沒想到的問題都倒了出來,反倒弄得專家們找不到要提問的話題了。

「我們的產品不但獲得3項中國發明專利,還申報了另外1項專利,以及中國專利博覽會金獎,而且多年用戶使用的實踐證明,這些技術是成熟可靠的。」周興和說對專家們說道,「這樣,如果專家們對我們生產的產品還有疑問,我叫員工送點樣品來叫大家現場鑒定一下。」

當星河建材廠的員工在送樣品途中,計程車司機聽說是這些樣品是為解決秸稈焚燒問題而生產的,說什麼都不收計程車費了。由此可見,市民們對農村秸稈焚燒問題的關心。

「請問周廠長,」周興和的答辯結束,會場沉默了幾分鐘,專家組組長突然問了一句題外的話,「假如你這次沒有中標,怎麼辦?」

「假如我廠這次沒能中標,同樣能夠得到發展。」周興和不慌不忙地答道,「只是發展速度要慢一些。為什麼呢?因為此次招標,是中央、省市領導和普通老百姓都關注的一件大事。我們廠一旦中標,就確認了我們項目的含金量,專利技術得到社會認可後,發展速度自然要快3年。打個比方,我們這個項目,就像一輛汽車,它走過了碎石路,駛過了水泥路,現在來到高速路口,但前面還有紅綠燈。現在,各位專家就掌握著紅綠燈的按鈕,只要專家們把紅綠燈的按鈕一按,這輛汽車就會以180公里的時速前進!」

「嘩……」23位專家和在場的其他人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專家們舉牌,現場統計結果,成都一家頗有影響和實力的科研機構才得了50多分,而星河建材廠卻得到了總分83.6的最高分!事已至此,其他競標者自然就悻悻退場了。

1998年9月20日,四川省科技廳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在新聞媒體頻頻亮起的閃光燈中,科技廳廳長在會上宣布:《城郊秸稈綜合利用》科研項目中標單位是——四川星河建材廠!

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無數攝像機照相機鏡頭對準了周興和。

「周廠長,祝賀你廠在四川科研項目首次招標中中標。」參加新聞發布會的共有近30家新聞單位,其中一名記者問周興和,「請問,你將來的奮鬥目標是什麼?」

「謝謝你的祝賀,記者先生。」周興和略一思索,回答道,「我的奮鬥目標是,給社會、給人們留下記憶。」

「能不能解釋一下,什麼樣的記憶?」記者追問道。

「如果用經濟價值來衡量,如果我的奮鬥目標是1個億、10個億,或者是50個億,我認為這些只是些數字,容易被人遺忘。這些數字比起比爾蓋茨的財富來,還不夠他的零頭。」周興和沉思著繼續說道,「但是,中國四大發明所創造的巨大財富,又有誰能估算出是多少呢?但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孔夫子文化幾千年了,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兩千年的秦磚漢瓦,造福華夏蔭庇子孫。我發明的技術,肯定地說,將來可以替代更多的建築材料。若干年後,或許人們會記起,有個叫周興和的人,是這個項目的發明人。」

「哦——」記者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一家民營企業、一個農民企業家,在四川省首次科研項目招標中擊敗實力雄厚的科研院校和大型企業的消息,像一塊石頭砸進平靜的池塘,在國內激起軒然大波!一時間,周興和成為了新聞人物,國內媒體紛紛加入了這場新聞熱點的報道。

《中國科技日報》、《中國專利報》、《四川日報》、《華西都市報》、《成都日報》、《成都商報》、《西南科技報》、《高新技術產業報》、《環境保護導報》等幾十家報刊、電台、電視台對周興和作了專訪和報道。這些媒體以《讓秸稈變成綠色建材》、《圓了一個中國「綠色建材」夢》、《農民發明家周興和科技攻關挑大樑》、《建材行業吹來一股清風》等為題做了專題報道。

《中國科技日報》在長篇通訊中這樣寫道:

中國當今以佔7%的耕地,養育著佔世界22%的人口,土地資源已寶貴到寸土寸金。據統計測算,全國每年要生產粘土實心磚5000億塊,這是以毀壞15萬畝耕地為代價的。四川一位農民用秸稈來製作替代實心磚的新型輕體牆材,連獲3項中國發明專利,有人稱他「圓了一個中國「綠色建材」夢。

「今年5月,四川省成都市郊區農民焚燒秸稈的一把火,將成都熏得猶如一座「煙城」。那段時間,成都各大新聞媒體連二連三播發、刊登市政府的「禁煙令」,但農民好像吃了「豹子膽」,照燒不誤。其實農民也苦於找不到秸稈處理的出路,何況栽秧又迫在眉睫。

「然而正是這「一把火」,使四川星河建材廠廠長周興和發明的「秸稈牆體」和「秸稈浮雕」等3項發明專利,一時間成為成都市民關注如何杜絕「狼煙」的熱點,周興和的名字,也為全市家喻戶曉。

發展綠色建材,使我國土地資源免遭破壞的一個「希望」所在。所謂「綠色建材」,就是指對地球負擔少,又不破壞環境的新型建築材料。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稱其是「一件利在當代,公在千秋的大業。」

周興和的心血和汗水沒有白流,在上千次失敗的試驗後,一種讓重型汽車壓不彎,又抗震、隔音、防水、防裂紋、防老化的輕體牆材被他發明出來,經四川省牆屋面材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規定的牆體材料有關指標。

周興和在四川省首次科研項目招標中一舉中標,使他的發明獲得了又一次社會公開的驗證。但他發明的「綠色建材」,在今年5月前還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窘境中。它的廣為人知,還是起因於成都市郊農民焚燒秸稈的『一把火』。

為推廣周興和的「秸稈牆體板材」技術而杜絕「狼煙」,在四川影響極大的《華西都市報》專門召開有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的推廣座談會之後,四川省科委又組織召開了「秸稈牆材」成果推廣會。

成都雙流農委一行人在參觀完周興和的發明專利成果後,不禁大發感嘆:「不看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為秸稈找到條出路啊!」到目前為止,已有10多家大的公司表示要引進秸稈牆體技術,建立規模化的生產線,既為政府和市民解憂,又為農民兄弟排難。

周興和成為廣為人知的專利發明人,在完成自身的「嬗變」過程中,同時為保護環境、發展「綠色建材」做出了貢獻。周興和,一個普通的農民發明家,以他不懈的追求和拼搏,為共和國「綠色建材」的發展成功地圓了一個夢,一個充滿希望的夢!……(作者:舒德騎)

轉自:http://www.fzzxtv.com/shehui/4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