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上海的風特別大,馬伊琍結束劇組的工作時已經是凌晨了,可她剛到家,就直接去了醫院——因為她的小女兒突然高燒到40度。
這是她離婚第的6年,也是獨自帶娃的第2190天。
熒屏上,她是手握白玉蘭獎的「大女主」,可現實生活中,她卻是個深夜抱著孩子掛急診的普通單身媽媽。想想都讓人心疼。

2019年,馬伊琍和文章官宣離婚,這段長達11年的婚姻徹底宣告破裂。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2014
年的那個春天,文章被拍到與姚笛在街頭親密擁抱,當照片曝光後,直接引爆整個娛樂圈。要知道,那個時候文章風頭正盛,各種資源不斷,而姚笛也正處於事業上升期,兩人在娛樂圈都屬於流量明星。

而此時的馬伊琍,卻是剛好懷上二胎。
事情曝光後,文章於 3 月 31 日凌晨在微博發表聲明,承認自己的出軌行為,言辭中滿是對家庭的愧疚。

馬伊琍則在 3 分鐘後回應,一句
「戀愛雖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展現出了令人欽佩的隱忍與大度,卻也難掩背後的心酸與無奈。

最終兩人還是於2019年選擇了離婚,畢竟破鏡再怎麼重圓的也會有裂痕。
離婚後,馬伊琍不得不將全部精力傾注於兩個女兒:大女兒文君竹正處於青春敏感期,她就與女兒進行徹夜長談,進行情緒疏導;而小女兒又還小,需要照顧,沒辦法,她就推掉各類紅毯活動進行全程陪護。

為培養女兒舞蹈天賦,她花費一年花費30萬將女兒送入國際學校;為保護女兒的隱私,5年來她從未讓小女兒正臉曝光。
然而她的這些付出,卻在公眾視野中悄然褪色,公眾似乎也並不是太在意她對女兒吧成長到底付出多少。

與馬伊琍情況相反,文章的父愛卻總是能被「放大鏡」聚焦。
2022年一張文章與女兒的合影照,便能湧入數萬條「絕世好爸」的評論。2021年,文章參演的話劇《雷雨》謝幕時,女兒上台給他獻花的畫面更是衝上熱搜。

心理學家指出,這種現象暗含 「性別角色偏見」 (Gender Role
Bias):社會默認母親育兒是義務,父親偶爾參與即成「驚喜」。正如《社會心理學》所揭示:低頻行為在高光時刻更容易被記憶強化。
再看馬伊琍,2025年在進行電影宣傳時,她說了一句「母女像鬥雞般較量成長」,本意是想表達母女共同成長,卻被曲解為「鼓勵雌競」,遭遇輿論風暴。

但她始終未辯解,只在採訪中平靜回應:「真正的愛藏在日常褶皺里。」
這恰似單親媽媽群體的縮影——付出被視作理所當然,失誤卻總是被無限放大。
所幸時間會治癒一切,也會驗證一切。女兒文君竹在作文中寫道:「媽媽教我凌晨四點背單詞的樣子,比星空還耀眼。」而馬伊琍自己也通過《我的前半生》《繁花》《我的阿勒泰》完成了事業三級跳。

我的前半生

繁花

我的阿勒泰
當被問及低谷期是如何渡過時,她坦誠的告訴記者,曾在洗澡時痛哭,但她卻又隨即笑道:「眼淚沖走脆弱,留下鎧甲。」

不賣慘、不炒作,她從來都是用成績說話,用心疼向大家證明,無論什麼年紀,都能活得漂亮、演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