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演藝界傳來令人心碎的消息:國家一級演員朱儉於 7 月 25 日晚溘然長逝,年僅 50
歲。這一噩耗如驚雷般炸響,瞬間在戲劇圈、文藝界掀起巨大波瀾,無數與他共事過的同仁、受他作品影響的觀眾,紛紛通過社交媒體表達深切哀悼,字裡行間滿是對這位藝朮赤子的不舍與敬意。
朱儉與藝術的緣分,彷彿是命中注定。1975
年出生於上海的他,童年時光浸潤在弄堂里的滬語童謠中。小學三年級時,學校組織文藝匯演,他自告奮勇演唱《讓我們盪起雙槳》,清亮的嗓音和靈動的颱風被小熒星藝術團的招生老師看中,從此開啟了系統性的藝術訓練。每天放學後,別的孩子在玩耍,他卻要背著沉重的樂譜夾去排練,壓得肩膀時常發紅,但從未喊過一聲累。
1993
年,朱儉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上海滬劇院,師從滬劇表演藝術家馬莉莉。恩師曾回憶:「這孩子身上有股鑽勁,一個眼神的弧度、一句唱詞的氣口,都要對著鏡子練上百遍。」
在滬劇院的七年深造中,他系統學習了戲曲身段、唱腔設計和舞台調度,不僅掌握了《羅漢錢》《雷雨》等傳統劇目的精髓,還大膽嘗試將現代戲劇元素融入滬劇表演,逐漸形成了
「剛柔並濟、形神兼備」 的表演風格。
從藝三十年來,朱儉塑造了近百個舞台形象,每一個角色都像是從歷史或生活中走出來的鮮活個體。在 2015
年首演的《鄧世昌》中,為了展現人物的悲壯感,他主動學習海軍禮儀,揣摩甲午海戰將士的心理狀態,光是 「撞艦」
那場戲的踉蹌步伐,就帶著護腰排練了兩個月,最終呈現出的鄧世昌,既有武將的剛毅,又有文人的憂思,演出場場爆滿,連演 56
場仍一票難求。2021 年的《一號機密》中,他飾演的地下工作者陳達煒,在傳遞情報時的眼神變化被業內稱為 「教科書級表演」——
從警惕到堅定,從緊張到釋然,無需台詞便能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內心波瀾。憑藉這些佳作,他先後斬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等重量級獎項,2018
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時,是當時上海文藝界最年輕的獲此殊榮者之一。
在話劇舞台之外,朱儉的藝術觸角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他發行的《滬語情歌》專輯,將《夜來香》《天涯歌女》等經典曲目改編成滬語版本,既保留了老歌的韻味,又融入了現代編曲元素,推出後連續三周佔據上海音樂電台點播榜榜首。作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
「台柱子」,他每年參與排演的話劇不少於四部,且多數擔任男一號,同事們常說:「只要朱儉在台上,後台的人都覺得安心,他就像定海神針。」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 6 月 19 日那個悶熱的夏夜。當天,天蟾逸夫舞台正在舉辦
「紅色經典交響音樂會」,朱儉與搭檔王麗君壓軸演唱《一號機密》選段《初心》。上場前,化妝師發現他臉色異常蒼白,勸他休息片刻,他卻笑著說:「台下有從蘇州特意趕來的老觀眾,不能讓他們失望。」
演唱時,熟悉他的觀眾察覺到他的氣息比往常急促,額頭上的汗珠順著鬢角滑落,浸濕了戲服領口,但他的眼神始終明亮,每一個字都唱得鏗鏘有力。當最後一個音符落下,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他鞠躬時身體明顯晃了一下,被王麗君悄悄扶住。後台工作人員回憶,他走下台就癱坐在椅子上,捂著頭部說
「有點暈」,隨後便失去了意識,被緊急送往瑞金醫院,診斷為突發性腦溢血,出血量達 60 毫升。
在 ICU 搶救的 45
天里,上海文藝界的同仁們輪流到醫院外守候,滬劇院的年輕演員們自發組織祈福活動,每天錄製一段經典唱段發送到他的病房。他的父親,那位 82
歲的退休國際刑警,始終守在病床前,握著兒子的手一遍遍說:「爸知道你愛舞台,等你好了,咱們再去看一場你的戲。」
然而,奇蹟終究沒有發生,7 月 25 日 22 時 17 分,監護儀上的曲線歸於平直。
朱儉的離去,讓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排練廳空了一個角落。那裡原本放著他常用的保溫杯和劇本,劇本上密密麻麻的批註還清晰可見 ——「此處停頓
0.5
秒」「情緒需再沉一點」。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在悼念文章中寫道:「他用生命詮釋了什麼是戲比天大,這種對藝術的純粹與執著,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珍貴的財富。」
如今,朱儉塑造的那些經典角色仍在舞台上被傳承,他錄製的滬劇唱段依舊在電台播放。這位將一生獻給舞台的藝術家,雖然離開了,但他留下的藝術火種永不熄滅。正如他曾在採訪中說的:「演員的生命會落幕,但角色的生命可以永恆。」
願朱儉老師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唱他熱愛的滬劇,演他鐘情的話劇,永遠活在自己摯愛的舞台光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