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当道,演员摆烂,观众这两年算是把烂剧的苦吃明白了。
从范丞丞《小巷人家》的木头演技,到刘宇宁八年拍30部戏的行业奇迹,2024年全网吐槽的\”资源咖\”现象,彻底撕开了影视圈最后一块遮羞布——当平台分账模式撞上明星带货数据,资本捧人的底层逻辑早就变成了\”流量变现工具人\”大甩卖。
看看这些数据就懂了。2023年网络剧备案量破万,实际开机量却暴跌45%,平台对腰部项目的投资策略早就变成了\”流量明星+公式剧本+30天速成\”。范丞丞能两年连拍七部剧的秘密就在这里:《小巷人物》开机前平台方直接摊牌,只要他微博数据达标,每集分账价自动上浮20%。比起磨炼演技,经纪团队更关心他抖音挑战赛有没有破百万点赞。这种畸形机制下,金晨在《南来北往》里镶着水钻睫毛演女知青的魔幻场面,可不就是大数据算出来的\”下沉市场最爱土潮混搭风\”?
现在行业里传的\”捧人三板斧\”才叫绝。第一招\”代餐经济学\”,李浩菲这种周冬雨低配版,专吃剧方想蹭电影咖又舍不得花钱的缝隙市场。第二招\”跨平台人肉弹幕\”,刘宇宁的OST承包户身份,本质上就是给烂剧上双重保险——剧扑街还能卖歌,歌红了反哺播放量。最狠的还是第三招\”下沉市场特攻队\”,参考某古偶剧男主开播期间在拼多多直播九场,直接把大妈观众转化率拉高30个百分点,这数据往资方面前一拍,演技差算个屁?
但这套玩法最近开始反噬了。爱奇艺2024Q1财报显示,观众容忍度跌破临界点——明星定制剧平均弃剧率67%,比素人剧还高15个百分点。更打脸的是,B站二创区\”鉴毒师\”们带火的《小巷人家》删减版,播放量居然比原片高出两倍。观众用二倍速和剪刀手投票,把资本强喂的\”资源咖\”又原样吐了出来。
说到底,这波乱象是分账制度走偏的恶果。2018年某平台搞的\”主演流量分账加成\”政策,本意是鼓励明星配合宣传,结果被玩成了选角指挥棒。现在片方选角会上,表演老师的话不如MCN机构的数据表好使。建议行业赶紧把这套分账算法改了,学学韩国TVN那套\”新人保障条款\”——启用新人演员的项目,平台分账比例直接上浮10%,这才是治本之道。
观众早就不瞎了。《狂飙》里张颂文吃碗猪脚面都能封神,《漫长的季节》全员演技派照样破圈。那些还想着靠硬捧混日子的,建议看看某顶流去年三部剧连扑后,现在直播间人数都稳不住五万了。影视圈终究是作品说话的地界,大数据能算得出流量,算不出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