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4 10 月

楊子女兒參加選秀節目,一張口就提黃聖依,這波尬蹭聖依可不慣著

最近,楊海潤報名參加《聲鳴遠揚2025》這事兒,就像往平靜的湖裡扔了塊大石頭,瞬間激起千層浪。

楊子女兒參加選秀節目,一張口就提黃聖依,這波尬蹭聖依可不慣著

這姑娘一出場,就把自己的身份牌打得明明白白:伯克利音樂學院的高材生、楊子的女兒,還捎帶上了黃聖依。

這套組合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是簡單的自我介紹,而是精心策劃的流量密碼。

大傢伙兒討論的熱點,很快就從她到底是不是「靠爹」,轉向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咱們這個圈子,是不是已經變成了一個「龍生龍,鳳生鳳」的世襲制領地?

咱們聊聊她那個閃閃發光的學歷。

一聽「伯克利音樂學院」,很多人腦子裡立馬浮現出「音樂殿堂」「天才搖籃」這些詞兒。

確實,這學校名氣大,是頂尖學府。

可這名氣背後,門道也不少。

伯克利提供的課程五花八門,除了正兒八經拿學位的本科、研究生,還有各種短期進修班、暑期夏令營,參與門檻相對低得多。

根據學校自己公布的數據,國際學生裡頭,有將近一半的人上的就是這種非學位項目。

這就好比你去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你是進去當學徒,系統地學了四年廚藝,最後拿到主廚資格證;還是只參加了一個周末的甜品體驗課,學了怎麼做提拉米蘇?

兩者都是「去過」這家餐廳,但含金量天差地別。

楊海潤說自己「畢業於」伯克利,這個說法就有點模糊。

真正的伯克利畢業生,像林俊傑、張惠妹他們,那都是有實打實的畢業作品、有完整的學歷記錄擺在那裡的。

可楊海潤這邊,除了一個響亮的名頭,我們沒見到任何能證明她四年苦讀的成績單、原創作品集,哪怕是一封導師的推薦信都沒有。

這讓她的「學霸」人設,顯得有些底氣不足,也難怪大家會打個問號。

更有意思的是黃聖依的態度。

按理說,作為楊子曾經的親密夥伴,怎麼也得給孩子說幾句好話吧?

結果人家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就在前陣子接受一家知名雜誌採訪時,黃聖依把話說得非常透徹:「我不會給任何人的孩子撐腰,除非她自己有本事站穩腳跟。

」這話簡直是擲地有聲,直接劃清了界限。

她不光是這麼說,還這麼做了。

她轉頭就去支持了另一位參賽的「星二代」,水木年華成員盧庚戌的女兒盧思羽,還親自錄了視頻給她加油打氣。

視頻里那句話說得特別好:「音樂不是姓氏的附屬品,是心跳的回聲。

」這句話一下子就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窩子。

大家紛紛點贊,說這才是真正的「清流」。

更絕的是,事情鬧大之後,有人發現黃聖依悄悄刪光了社交媒體上所有跟楊子、楊海潤有關的舊照片,連個人簡介都改成了「獨立創作者,不代言、不站隊」。

這番操作,簡直就是無聲的宣言,和楊海潤那邊極力想捆綁的態度,形成了鮮明又諷刺的對比。

面對洶湧的輿論,這次的節目組《聲鳴遠揚2025》也表現出了求生欲。

他們迅速發布了全新的比賽規則,可以說是直接把「拼爹」這條路給堵死了。

新規矩里,最狠的一條就是取消了所謂的「星二代優先推薦權」。

所有選手,不管你爹是誰,都得先過「匿名盲聽」這一關。

評委們只聽聲音,看不到臉,也看不到名字,旁邊還有個AI聲紋識別系統輔助,確保公平。

不僅如此,節目還加了個「真實創作力評估」環節。

你想來比賽?

行,先把你的原創作品拿出來,還得經過版權驗證。

要是你的作品裡,翻唱的比例超過一半,對不起,直接淘汰。

這套組合拳打下來,效果立竿見影。

據說已經有三十多個「星二代」因為拿不出原創作品,或者在盲聽環節分數太低,灰溜溜地走人了。

楊海潤雖然進了長沙賽區的複選,但她在初賽視頻里的表現,已經讓評委內部產生了不小的爭議。

視頻里,她沒展示任何原創才華,開口第一句就是「我爸爸是楊子」。

這話一出,據說就有評委私下吐槽:「要是這樣的人都能晉級,我們這節目乾脆改名叫《靠爹有理》算了。

」可見,即使是圈內人,對這種明目張胆的「資源炫耀」也已經開始感到厭煩了。

說到底,楊海潤這種一上來就亮出家底的玩法,其實是上一個時代的產物,是那種認為「有關係就有一切」的舊思維的迴光返照。

她可能沒想到,時代變了,觀眾的口味也變了。

大家想看的,不再是精心包裝的「天之驕子」,而是真正有才華、能打動人心的好聲音。

黃聖依的果斷切割,節目組的制度革新,還有我們這些普通觀眾對「真材實料」的渴望,這些力量彙集在一起,正在推動整個娛樂生態發生改變。

真正的「音二代」,不應該是靠父母的名字拿到入場券,而是要靠自己的旋律讓觀眾記住。

當規則開始向才華傾斜,不再為「姓氏」開綠燈時,那些只會一遍遍重複「我爸爸是……」的人,最終只會被舞台上那支沉默的麥克風無情地淘汰。

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背景或許能為你打開一扇門,但能走多遠,終究取決於你自己的腳步。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