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1 10 月

退役14年,郭晶晶談低谷期的「恩人」,不是周繼紅

郭晶晶的傳奇,我們看過太多,手握77塊金牌的她,「跳水女王」當之無愧。

在《人民日報》的專訪里,她親自揭開了一段比奪冠更觸動她的往事。

曾坦言「沒有她,就沒有站上領獎台的我」。

退役14年,郭晶晶談低谷期的「恩人」,不是周繼紅

提及運動生涯的「貴人」,她既感謝了為其規劃人生的領隊周繼紅,更著重提到一位 77 歲的老人——正是這位在她被斷言「已經廢了」時接手的教練,成了低谷中最堅實的支撐。

她究竟是誰?又怎麼成就了現在的郭晶晶?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01郭晶晶的來時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在很多人印象里,郭晶晶是「老天爺追著喂飯吃」的天賦型選手,可誰又能知道,這位「跳水女王」,竟是從「天才堆」里衝出來的「學霸型」選手。

時間回到1988年,郭晶晶進入到訓練基地,7 歲的她或許沒有想到,自己在體育課上的優異表現,是打開「終極副本」的鑰匙。

郭晶晶是刻苦努力加上一點「天賦」的優等生。

1993年,郭晶晶成功「晉級」,大步一邁進入到國家隊,師從於芬,然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當時的國家跳水隊那就是「王者局」,特別是伏明霞,少年成名,奧運桂冠加身,那種與生俱來的跳水天賦,對很多隊員來說就像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一個是不服管的天才傲氣,一個是聽話優秀的學霸。

住在同一宿舍,年齡僅差3歲,說沒有暗自較勁,恐怕沒人會信。

14歲的她第一次站在國際賽場,就拿下10米雙人,3米雙人的冠軍,用一場比賽完成了從新人到「潛力新星」的蛻變,堪稱一戰成名。

但競技體育的殘酷在於,它從不同情新人。

當郭晶晶真正站在奧運會的跳台上,巨大的壓力讓她慌了神。

幾個動作的微小失誤,最終讓她只收穫了第五名。

夢想的舞台,第一次向她展示了現實的冰冷分數。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後面在一次訓練中,意外受傷,導致脛骨腓骨骨折,迫不得已要休養10個月。

休養期帶來的身體變化是肉眼可見的,這對靠身材和狀態吃飯的跳水運動員來說,簡直是暴擊。當時幾乎所有人都開始唱衰,覺得她這回是真的「回不去了」

然而,故事的劇本在此刻反轉。

就在郭晶晶跌入谷底之際,另一位同樣身處職業低谷的教練——鍾少珍,向她伸出了手。

這位曾在1990年被剝奪亞運會指揮權並離開國家隊的功勛教練,當時也急需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

兩個被命運低估的靈魂,就這樣走到了一起,開啟了一場雙向奔赴的救贖。

02是她把郭晶晶從低谷拉了出來

鍾少珍重返國家隊時已年近半百,但她毅然接過了無人看好的郭晶晶。

這不就是現在的「girls
help girls」嘛,簡直不要太好磕。

在恢復的時候,郭晶晶的首要任務不是練習動作,而是減重。

在修養時漲了20斤,如今也要一點點消耗下去,為此,郭晶晶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受傷初期,她拄著拐杖就來到了訓練場。

右腳下不了地,她就專註練左腿的力量;小腿不能發力,她就集中練核心和上肢。

主打一個「身體能動哪裡就練哪裡」,絕不讓自己閑著。

鍾少珍的執教風格也堪稱「硬核」。

當隊員們在午休時,她讓郭晶晶穿上暴汗服,在烈日下一圈圈奔跑。

這套「特訓」很有效,她短時間內就甩掉了15斤。

但真正的「人生低谷」在悉尼奧運會等著她。

當時國家隊面臨無人挑大樑的局面,只好請回已在清華讀書的伏明霞。

這一次,現實給了志在必得的郭晶晶更沉重的一擊。

這個天才一邊讀書,一邊訓練,還順便拿了個奧運金牌,任誰旁邊有這種戰勝不了的「大魔王」都會崩潰吧,郭晶晶也是如此。

她獨自一人跑到了河邊開始反思。

自己那麼刻苦訓練,比她多訓練幾個小時,還是沒辦法超越嗎?

一想到這,郭晶晶有了普通人都有過的念頭「我真的合適嗎?還要再堅持嗎?想放棄了。」

但是還是鍾少珍的鼓勵,讓郭晶晶在後面的比賽中一次又一次地站在領獎台上。

除了「全力出擊」的郭晶晶,鍾少珍教練也是個「拚命十三郎」。

因訓練沒能參加兒子的婚禮,被兒子埋怨;昔日力挺自己的丈夫做手術,她也只能安排好所有事情,轉身投入到訓練當中。

03從「銀牌」到「跳水皇后」,她是教練,更是精神支柱

直到2001年福岡世界游泳錦標賽,郭晶晶開啟了她的時代。

但她渾然不知,台下的鐘少珍教練默默擦著眼淚。

2004年雅典一戰,郭晶晶用實力說話。

包攬三米板單雙人冠軍,讓她徹底坐實了「跳水女皇」的稱號。

這不是媒體的吹捧,而是金牌鑄就的王座,也正式宣告了女子跳水項目迎來了新的主宰者。

當郭晶晶站在奧運冠軍的領獎台上,鍾少珍教練在場下熱淚盈眶。

沒有人比她更清楚,這塊金牌背後,寫滿了從谷底到巔峰的每一步。

她是這一切,最驕傲的見證者。

在北京奧運會的輝煌時刻,郭晶晶最動情的瞬間不是奪冠,而是與鍾少珍教練的那個擁抱。

十年師徒路,這是她們在賽場的第一次相擁。

「當時在想,這不會是在賽場上的最後一次擁抱吧,也許不再練了吧。」這句感慨,道盡了運動員生涯的短暫與珍惜。

2009年,當郭晶晶回到國家隊,她們又一次默契地以擁抱開場——有些感情,早已無需言語。

04退役14年,她把「師恩」活成了「傳承」

如今,77歲的鐘少珍教練已淡出公眾視線,過著平靜的生活。

可每當有人提起郭晶晶,她的臉上總會泛起驕傲的笑容,彷彿郭晶晶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拿了獎,母親的那種自豪感。

我們都羨慕天才的一鳴驚人,卻很少看見守護天才的「園丁」。

郭晶晶的成功,哪裡僅僅是天賦?那是鍾少珍在烈日下陪跑的身影,是深夜裡反覆糾正動作的耐心,是她想放棄時那句斬釘截鐵的「不準放棄」,是她受傷時無微不至的守護。

獎牌放久了會蒙塵,但恩情不會,郭晶晶用實際行動接過了這份情誼的接力棒。

她把從鍾少珍教練身上感受到的「信」與「愛」,全部化作了動力——去鄉村做公益,為孩子們開一扇眺望世界的窗。

在國際賽場上當裁判,給年輕人最公正的起點。

所謂傳承,不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嗎?一個被托舉過的人,最終也學會了如何去托舉別人。

結語:

每個人的成長路上,或許都有一位這樣的「鍾少珍」,在低谷時給予我們力量和方向。

這種感恩與傳承,是體育精神,更是動人的人間真情。

讀到這裡,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生命中的那位「鍾少珍」?

那個在你最難的時候,為你點燈的人。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在這場溫暖的接力中,把照亮過我們的光,傳遞給更多人。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