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有個節目叫《百家講壇》,從2001年開播到現在,爭議從來沒斷過。從《百家講壇》走出的學者們,其人生軌跡因這場 「文化出圈」
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走向:有人深耕學術再攀高峰,有人在爭議中跌落神壇,有人則成功轉型新媒體領域。以下結合多位代表性主講人的現狀,展現他們走紅後的人生圖景。
1. 易中天:從 「學術段子手」
到研究院院長
78 歲的易中天依舊保持著
「高產學者」 的姿態。2022
年,他被廈門大學返聘為人文與藝術高等研究院院長,即便身形消瘦、皺紋漸增,仍活躍在學術與文化傳播前線。退休後的九年里,他完成了耗時巨著《易中天中華史》,新作《曹操》還走進東方甄選直播間與俞敏洪、董宇輝對談。更令人意外的是,他近年頻頻擁抱新媒介:開通短視頻賬號分享歷史知識,與陝西歷史博物館共創文化節目,甚至為動畫電影《三國的星空》配音,並與虛擬曹操形象跨界互動。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總製片人正是他的女兒易海貝
—— 這位萬科前高級合伙人如今創辦了自己的影視公司,實現了父女的 「文化強強聯合」。
2. 閻崇年:90
歲仍醉心清史研究
作為拯救《百家講壇》的關鍵人物,閻崇年的《清十二疑案》曾創下收視奇蹟,更開闢了學者出書暢銷的先河。如今 90
歲高齡的他,早已淡出公眾視野,轉而閉門深耕學術。84 歲時他仍出版了《森林帝國》一書,延續著對清史的執著探索。這位將 「學術通俗化」
做到極致的老者,用一生踐行了 「向大眾普及傳統文化」 的初心。
3. 王立群:從史學到詩詞的跨界堅守
以 「王立群讀史記」
成名的他,退休後並未停下腳步。在《中國詩詞大會》擔任六年固定嘉賓後,他被華南理工大學聘為名譽教授,繼續傳授古典文獻知識。其講解風格以客觀嚴謹著稱,即便因羅列不同史料觀點引發爭議,也始終堅持
「呈現歷史多面性」 的原則。
4. 紀連海:中學教師的 「短視頻新生」
憑藉講和珅創下五年收視紀錄的中學教師紀連海,如今成了短視頻平台的 「歷史網紅」。2021
年開通賬號後,他以相聲式的幽默節奏解讀歷史,收穫 175 萬粉絲。儘管曾因 「一稿多投」 陷入出版糾紛,甚至坦言
「出名後生活質量下降」,但他始終未放棄教學本職,同時通過電視節目、講學等多元形式延續著文化傳播的熱情。
5. 蒙曼:低調才女的穩健前行
與于丹形成鮮明對比的蒙曼,憑藉紮實的唐代史研究成為《百家講壇》標誌性女性主講人。走紅後她始終保持低調,深耕學術的同時,偶爾參與文化節目擔任嘉賓,以
「不張揚、有真才」 的形象贏得持續尊重。
6. 于丹:從 「文化偶像」 到跌落神壇
曾因解讀《論語》爆紅的于丹,最終因學術不嚴謹付出代價。她將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中的 「女子」
直譯為現代女性,被指出低級錯誤,其作品也被發現多處謬論。更因在北師大講課被學生轟下台、節目內容充斥 「心靈雞湯」
等爭議,最終被學校開除,如今社交賬號仍滿是負面留言。
7. 劉心武:紅學爭議中的 「孤獨前行者」
以 「揭秘《紅樓夢》」 掀起全民讀紅熱潮的劉心武,因提出 「秦學」 觀點遭主流紅學界聯名抵制,節目一度停播。即便製片人透露
「批評者自身講紅學更失敗」,他仍堅持己見,不僅續講系列內容,還按自己的理解續寫《紅樓夢》人物歸宿,如今依舊深耕文學研究。
8. 袁騰飛:因言失當的 「曇花一現」
憑藉《兩宋風雲》走紅的中學教師袁騰飛,曾被視作 「宋史代言人」。但 2010
年因講課視頻中出現歪曲歷史、誹謗領袖的言論,遭全網抵制,書籍下架,從此淡出公眾視野,僅能低調生活。
這些主講人的浮沉史,折射出文化名人的共同困境:學術嚴謹與通俗傳播的平衡(如易中天的 「段子式解讀」 與于丹的
「雞湯化誤區」)、商業誘惑與職業底線的堅守(如紀連海的出版糾紛)、公共言論與個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