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自修/文)
爭番,在內娛早已不是新鮮事。
隨著年底時尚盛典、平台晚會等大型活動密集開啟,明星們台前比美斗帥的熱鬧背後,一場場隱形的 「爭番」 從未停歇 ——
宣傳物料上的名字排序、紅毯環節的出場先後、大合照里的站位高低,甚至晚宴現場的座次排布,都可能成為引爆輿論的導火索。
最近鍾楚曦在時尚活動上的站位爭議更是迅速衝上熱搜,讓大眾不禁好奇:內娛明星的 「座次」,到底由誰來定?
「端水藝術」
對於番位排序,業內雖早已形成一套不成文的隱形規則,但每逢大型活動,主辦方依舊要為 「排兵布陣」
頭疼不已。為了規避潛在的番位爭議,「能避則避」 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首要原則。
「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按藝人姓氏首字母排序,姓名是爹媽給的,這種方式最中立,誰也沒話說。」 從事藝人統籌多年的阿靈透露,這是業內最常用的
「端水」 策略。
而另一位從業者冬冬則補充,他們在邀約藝人時,會刻意淡化流程細節,只告知活動主題、藝人參與環節,發布官宣海報時,也只和藝人團隊確認物料內容與發布時間,對名字排序這類敏感問題絕口不提。
可即便如此,仍擋不住部分強勢的經紀公司。「他們會要求我們把不屬於藝人參與的活動部分也詳細說明,連整個紅毯的出場順序都要逐一核對,這樣一來,很容易就生出事端。」
冬冬無奈地說。
也正因如此,內娛催生出了五花八門的排序方式:按年齡大小排、按生日月份排、按角色名拼音首字母排,甚至還有 「轉圈圈式排名」——
海報上的名字按環形排列,看不出誰先誰後;或是標註 「全員主演」,模糊番位差異;更有活動為平衡關係,讓藝人輪流當 「第一」。

前幾天的時尚盛典中,主辦方最終設置的 「雙 C 位」,讓劉亦菲與楊冪分列主編兩側,背後是對兩人行業貢獻的精準權衡。這種雙 C
平衡,既照顧了兩人的商業價值與咖位,也避免了單一 C 位可能引發的爭議,堪稱內娛 「端水大師」 的經典操作。
不同類型的活動,排序邏輯也各有側重。
平台晚會更看重 「貢獻值」。阿靈解釋:「視頻平台主要看藝人當年播出作品對平台招商、會員納新的創收能力,貢獻值越大,座位自然越靠前。」
此外,業內前輩、來年有預備劇的潛力演員、當年有爆款劇的當紅藝人會被優先安排,而拿下主流獎項的中生代演員,偶爾也能 「壓番」
流量明星。
為了進一步弱化番位對比,如今不少活動還玩起了 「形式創新」:紅毯環節以劇組為單位集體出場,用 「團體感」
取代單人競爭;晚會現場摒棄傳統的前後排座位布局,改用圓桌或沙發布局 —— 既消解了 「前排即咖位」 的固有認知。減少了 「直觀 PK」
的尷尬,又為粉絲創造了 「磕 CP」 的情感共鳴點,也為藝人們的 CP 營業提供了自然的場景。

相比之下,時尚活動的排序邏輯則更為直接,堪稱 「品牌價值的試金石」。
「時尚活動的核心驅動力是品牌贊助,品牌力挺的藝人,往往就是當之無愧的 C 位。」
阿靈直言,在時尚領域,即便藝人手握爆款作品、形象出眾,但如果缺乏時尚資源加持,無法為主辦方帶來廣告合作或品牌背書,就算站上紅毯,也大概率只能處於
「鑲邊」 站位。
這背後,是時尚產業 「資源與價值綁定」 的底層邏輯 —— 藝人與品牌的相互成就,才是決定其在時尚活動中位置的關鍵。
「王不見王」
相比前幾年,阿靈和冬冬都明顯感覺,如今影視項目中公開的 「爭番」 情況有所減少,核心原因在於 「提前約定」——
越來越多的合作會在擬定合同時,就把番位細節敲定清楚。
「具體的番位排名,所有物料里藝人的站位、名字排序、字體大小、出場時間,甚至鏡頭時長,基本上能想到的細節都會寫進合同。」
藝人工作人員小九透露,這種 「提前設防」 的方式,確實減少了不少後期糾紛。
但計劃總有趕不上變化的時候,意外爆火或作品撲街,都可能成為番位變動的導火索。
小九舉例,曾有一位流量藝人蔘演短劇,因不願宣傳而未做相關熱搜,同劇男二卻主動營銷,劇方官博隨後發布了男二的熱搜戰報,結果引發男一粉絲不滿,最終官博只能迫於壓力刪除微博。
更常見的情況是,某演員突然爆火後,經紀公司或粉絲會向未播出項目的合作方施壓,要求提升番位,即便不能拿到一番,也要爭取
「平番」,而合作方為了利益最大化,往往會委屈另一方藝人。反之,若藝人接連幾部作品撲街,面對他人的 「壓番」
要求,也只能忍氣吞聲。

(轉圈圈式番位)
部分合同存在隱性的漏洞,也會帶來更隱蔽的爭議點。
小九透露,此前有位當紅藝人與劇組簽訂的是 「平番」
合同,為了保險起見,團隊還專門研究了圈內別的項目的番位規則,細化了物料展示細節,可最後卻發現,劇組跟對方男藝人簽的是 「大一番」
合同,導致兩方各執一詞,粉絲也因此掀起罵戰。
還有更多 「爭番」 發生在公眾看不見的大型活動幕後。
阿靈曾經歷過一次
「緊急救火」:活動第二天就要官宣嘉賓,某藝人突然要求主辦方將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前面,否則就拒絕出席。「從接到消息開始我就胃疼,直到聯繫好備選藝人才稍微緩解。」
她無奈表示,娛樂圈的現實在於,「如果藝人是超頂流,活動全靠他撐場面、拉贊助,那隻能按他的要求改;但如果不是,換人就是分分鐘的事。」
以前藝人爭壓軸,會明目張胆地坐在車裡不下車,或是故意遲到,如今則變得更隱蔽。「比如輪到她走紅毯,不會直接說『我不去』,而是找借口說『對活動太重視,妝造需要更久時間』,其實就是想拖延到紅毯的黃金時段出場,獲取更多曝光。」
冬冬說。
「王不見王」 更是內娛活動的常見策略。
上述時尚盛典上,楊冪劉亦菲全程零互動,便被解讀為番位博弈的延伸 ——
兩人早年因作品競爭、粉絲抗衡逐漸疏遠,如今同框卻刻意保持距離,本質是 「王不見王」
策略的體現:避免直接比較,減少番位爭議的可能性。
若同一場活動邀請了兩位咖位相當的藝人,雙方都想壓軸,往往會出現 「一個走了,另一個就乾脆不走」
或「要麼第一個走,要麼最後一個走」的情況,避免被拿來比較。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活動里,旗鼓相當的藝人很少同台,大家都想壓對方一頭,沒人願意當綠葉。」?冬冬解釋。
為了避免直接對比,越來越多的影視劇項目中還會採用 「分類主演」 的方式 —— 一部劇里大家都是 「主演」,但分屬
「領銜主演」「特別主演」「聯合主演」 等不同類別,用頭銜差異模糊番位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爭番情況減少,還有一個現實原因:影視行業項目開機率下降,「有戲演已經很不錯了,除了個別頂流,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大家都變得好說話了。」?冬冬直言。

同時,大眾對 「謙讓」 的推崇逐漸超越對 C 位的執念,時尚盛典上娜扎主動拉楊冪至前排、楊冪手心朝上示意謙讓的舉動獲贊,正折射出內娛對
「人格厚度」 的價值重估。
利益、粉絲與隱藏風險
對於外界質疑的 「番位執念」,不少業內人反而表示理解。
「番位背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就像打工人爭職級一樣。」 冬冬直言,「一番和二番的差距,可能不止百萬收入。」
這不僅關係到商業代言的量級,還影響著後續接作品的規格、參加時尚活動的站位,比如品牌方判斷藝人咖位時,首先就會看他過往作品的番位。在流量導向的娛樂圈,爭番似乎成了藝人
「往上走」 的必經之路。
被粉絲 「架著爭番」,是更普遍的情況。
上述時尚盛典後,楊冪劉亦菲的粉絲便展開激烈爭論:一方強調藝人的國際影響力與時尚資源,另一方則質疑自家藝人的獎項權重被低估,雙方的爭論本質是對藝人
「咖位認證」 的爭奪,而這種粉絲壓力,往往會倒逼藝人團隊加入番位博弈。

(時尚盛典上楊冪劉亦菲全程零互動)
「有時候平台已經平衡好雙方番位了,但粉絲不滿意自家偶像被『壓番』,就會去問責工作室和劇方,進而引發輿情。」 小九說,很多人以為工作室能
「拿捏」 粉絲,實則是粉絲在主導 —— 流量藝人依賴粉絲做數據、買商務,根本無法忽視粉絲的訴求,只能被動加入 「爭番戰」。
小九還分享了自己的面試經歷:曾去一家大型偶像公司面試,面試官直白地問 「我們是要聽粉絲的,這一點你 OK
嗎?」,足見粉絲在番位問題上的影響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時 「爭番」
本身就是一種營銷手段。「有些劇方在項目開機難、缺乏熱度時,會故意炒作爭番事件,因為這是最容易挑起輿論爭議的話題,能讓大眾快速關注到『有這麼一部劇在拍』。」?冬冬透露,對藝人來說,通過爭番事件
「虐粉」,還能增加粉絲粘性,「這種雙贏的事,很多人願意做。」
但在小九看來,爭番並非沒有風險。「沒有真正站穩腳跟的人,才會格外在乎番位。而且爭番要靠資本、靠作品,光有執念卻沒實力,只會敗壞觀眾緣。」
最直接的風險是 「責任綁定」—— 一番演員在享受作品紅利的同時,也要為作品撲街
「買單」。「今年好幾部大劇播出不達預期,不少流量藝人因此被嘲『糊了』,這直接影響了觀眾對他們後續作品的期待度。」
事實上,真正能穩固咖位的,終究是作品硬實力。
「說到底,番位只是錦上添花的東西,真正能立足的還是作品。」 小九感慨,「這兩年『配角上桌』成為趨勢,就是最好的證明 ——
只要角色夠亮眼,就算不是一番,也能被觀眾看見。」
(文中人名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