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橫店,十八歲的楊冪蜷縮在劇組角落裡啃著已經冷掉的包子。同一場戲中,劉亦菲的房車停在十米開外,空調外機嗡嗡作響,彷彿兩種完全不同的世界在同時運轉。誰也沒想到,這陣微風會一直吹到二十年後的VOGUE晚宴——鏡頭一掃,兩人之間隔著一個空位,像是給舊時光留的座位,誰也沒有主動遞過名片。

當年的「神鵰俠侶耳光事件」只不過是序章。小郭襄的戲份被剪得支離破碎,楊冪收工後繞遠路回酒店,只為避開劉亦菲被眾星簇擁的正門。後來,粉絲翻看舊照才發現,2006年宣傳期的合影里,楊冪的腳尖總是朝外,身體語言比官方通稿更真實地流露了微妙的情緒。

真正的裂痕是在2017年徹底撕開的。原定由楊冪出演的電影版三生三世中「白淺」角色,突然被換掉。楊冪團隊連夜接到通知,據說劉亦菲在巴黎看秀時一句「國際票房更有保障」就改變了決定。三個月後電視劇播出,楊冪將「之後再無白淺」刷上熱搜,像是在木頭上釘下的釘子,拔掉後依舊留下印痕。從那以後,兩人的代言頻頻撞車,從化妝品到手機,甚至連慈善晚宴的座位都要經紀人提前踩點——「要麼她在左,我在右,要麼乾脆都不去。」

心理學者看得清楚:早年的比較傷害會在心裡生根發芽。楊冪在採訪里坦言,「十八歲的我沒自信」,而劉亦菲也曾說,「別人眼裡的幸運,其實是壓力。」兩人像兩株植物,一個缺陽光,一個被陽光灼燒,最後都長成帶刺的藤蔓。VOGUE晚宴後,楊冪刪除了早期互動的微博,而劉亦菲用「專註作品」來擋掉提問。這不是仇恨,而是害怕——害怕一開口,二十年前橫店凌晨四點的包子味和房車空調的嗡嗡聲又會捲土重來。

現在,一個投身於王家衛繁花的電影版,飾演90年代上海的玫瑰;另一個衝進疾速追殺衍生劇,狂奔在槍林彈雨中。兩人的職業賽道終於錯開。在慈善晚宴的合影里,兩人中間隔著黃曉明,笑得整齊得體,彷彿給往昔恩怨蓋上一層光滑的綢布。觀眾無需去拆看針腳,只看表面光鮮就好。娛樂圈永遠不缺新故事,舊日的矛盾再深,也無法阻擋下一代00後的洶湧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