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构区域电网议题受瞩。新加坡人力部长陈诗龙表示,若能建立稳定跨境输电管道,将能把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与能源需求较高的经济体连接,有助于推动东协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主管能源与科技事务的新加坡人力部长陈诗龙近日接受联合早报与海峡时报访问时,引述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数据指出,建设一个完善的东协电网,从上游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到下游的太阳能板、电力系统和海底电缆等设备制造,整体所需投资高达7640亿美元。
陈诗龙说,新加坡可再生能源资源有限,向邻近国家进口低碳电力,是推动减碳的途径之一,新加坡为可再生能源的买家,可推动相关投资并与主权财富基金、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其他国际伙伴合作,支持计划持续发展。
「投资区域电网,关键在于把资源丰富的地区,与对可再生能源需求较高的经济发展区域连接起来」,陈诗龙指出,一旦建立起输电管道,将推动整个东协提早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同时带动偏远资源地区的经济发展。
尽管区域电网建设取得进展,距离实现真正的电力互联互通仍有一段路。陈诗龙认为,许多困难源自各国的国内电网,例如须提升陆地高压输电网来应对日间太阳能发电高峰带来的波动和电流,也须引入智慧系统来调节用电高峰等,这些因素增加了改造电网的难度。
陈诗龙说,若能建立跨境电力交易框架,透过铺设海底电缆开辟新的输电管道,可能可克服现有挑战;至于新加坡与寮国、泰国和马来西亚合作的电力一体化计划,他说,目前正在评估提升陆地输电网或海底电缆,何者更具经济效益。
报导指出,目前新加坡约95%的电力主要依赖进口天然气。根据2022年发布「迈向能源转型2050」报告,到了2050年氢气或进口电力最有可能取代天然气,成为新加坡主要电力来源,具体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和国际局势演变。
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署长葛罗西(RafaelMariano Grossi)日前访问新加坡,与官员签署备忘录,盼加强区域核相关能力建设。陈诗龙表示,邻国既然表态将发展核能,新加坡就必须具备相关能力,掌握必要技术专长,最终是否建造核电站有3大考量,技术须极为安全,其次为充足的公共教育,让人们明白这是安全的,第三则为核能须具永续性并能增强新加坡供电韧性。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