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普會」在美國阿拉斯加安克拉治落幕,美國前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握手寒暄,場面隆重,卻沒有帶來停火協議。川普聲稱「談判有進展」,普京則強調「達成理解」,但雙方都沒有公布細節。這場會議更像是一場外交秀,卻傳遞了一個清楚的訊號:美國正在走向「孤立主義 2.0」。
這種孤立主義並非單純的「不管世界」,而是以「單邊交易」取代「多邊協商」,把安全承諾當成可談判的籌碼。對歐洲盟友、印太地區,甚至台灣,這都可能帶來長遠衝擊。 鍾
川普的做法展現五個特徵:
繞過多邊機制:雙邊會晤排除烏克蘭與歐洲,挑戰戰後多邊合作傳統。
承諾可逆:安全保證變成「要付錢才有」,不再是穩定製度。
經濟民族主義:推「互惠關稅」,連盟友也要被課徵。
外交表演化:強調場面與鏡頭,但缺乏具體成果。
敵手去孤立化:普京獲得「平等談判」舞台,對內宣傳「美國必須跟我談」。
這些跡象代表,美國正在從「秩序建構者」退為「選擇性介入者」,長期削弱自身的國際領導力。
歐洲:盟友的焦慮
對歐洲而言,這場會議是一記警鐘。歐盟與北約領袖強調「沒有烏克蘭,就沒有和平協議」,批評川普繞過盟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更明言,絕不以領土換取停火。
這種「美國繞過盟友」的做法,將迫使歐洲加快「戰略自主」腳步,不再完全依賴美國。未來,歐洲可能推動更緊密的軍事整合,這將是跨大西洋合作的新裂痕。
印太:小多邊合作的崛起
孤立主義不只衝擊歐洲,也牽動印太。
日菲 RAA 即將生效,讓雙邊部隊更快展開聯訓。
菲律賓 EDCA 擴充基地,提供美軍台海南部與南海的支點。
AUKUS 雖然面臨分攤壓力,仍是印太安全的重要框架。
這些合作顯示:印太國家已經在發展「小多邊網路」,降低對美國單邊承諾的依賴。換句話說,大家正在為「美國不再可靠」做準備。
在這場會議里,普京雖然沒拿到停火,卻透過鏡頭展示了「必須與我對話」的形象。中國則保持「鼓勵對話」的口徑,在國際舞台扮演「中立調解者」,同時深化中俄合作。伊朗則繼續提供軍工物資,加強能源與代理人網路。
這個「鐵三角」正在逐漸制度化,未來可能在軍工、能源與國際敘事上形成更深的合作結構,對西方形成長期壓力。
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個嚴峻提醒:在美國逐漸孤立化、盟友走向區域小多邊的格局下,台灣必須走出自己的戰略空間。
自主防衛:
建立「常備–後備–民防」三層架構,提升戰時動員。
強化非對稱戰力,如飛彈、無人機、防空系統。
推動軍備國產化,確保戰時供應鏈。
多層次合作:
深化與日、菲、澳、歐盟的軍事交流,派遣觀察團學習經驗。
推動科技供應鏈合作,分散市場風險。
加強智庫外交、議會外交,突破國際封鎖。
軍工互惠:
近期可從無人機、資安等「去敏感化」領域合作。
中期推動零件互補、共同投資防務創新基金。
長期建立「三明治模式」:上層維持美國軍售,中層與日澳歐盟合作,底層與東南亞形成供應鏈。
「雙普會」沒有改變戰爭,但揭示美國正在走向「孤立主義 2.0」。這意味著:歐洲將加快自主防務,印太國家會更多依靠小多邊合作,而中俄伊將深化聯手。
台灣必須清楚認識到:不能再單純依賴美國的安全承諾。只有強化自主防衛,並以低調務實的方式推動軍工互惠與多層次合作,台灣才能在碎片化的國際格局中維持戰略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