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4 10 月

中美「芯戰內幕」:這數據,驚呆美國

 周二(10月7日),路透社報道稱,美國國會兩黨議員聯合調查發現,儘管美、日、荷三國持續實施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但監管漏洞令中國企業在2023年仍能合法採購近400億美元的先進晶元製造設備,凸顯盟友間在管制體系上的不一致。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政府均視晶元產業為國家安全核心領域,並試圖削弱中國在高端製造與人工智慧領域的自主能力。然而,據《路透社》獲得的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U.S. 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China)報告指出,由於美國、日本及荷蘭出台的出口規定存在差異,非美設備製造商得以繼續向部分中國企業供貨,而美國企業卻受限無法銷售。

報告呼籲盟國採取更廣泛的設備出口禁令,而非僅針對個別中企。數據顯示,中國去年從五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科磊公司(KLA)、阿斯麥(ASML)及東京電子(Tokyo Electron)——購買設備總額達380億美元,同比激增66%,約佔五家公司總銷售額的39%。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397163384-2\”);});

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持續限制中國生產尖端晶元的能力,因為這類晶元在人工智慧、軍事現代化等領域具有關鍵戰略意義。報告指出:「這些設備銷售令中國在廣泛晶元製造領域的競爭力顯著提升,對全球人權與民主價值體系構成深遠影響。」

東京電子美國分公司總裁馬克·多爾蒂(Mark Dougherty)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由於新規生效,行業對華銷售已開始下降,並歡迎美日兩國加強政策協調。應用材料公司與科林研發未予回應,阿斯麥與科磊則表示將在全面審閱報告後再發表評論。

報告還點名三家被視為高風險的中國客戶——崇越科技(SwaySure Technology Co.)、深圳鵬鑫旭科技有限公司(Shenzhen Pengxinxu Technology Co.)以及思研集成電路(SiEn (Qingdao) Integrated Circuits Co.)——稱其與華為的供應網路存在潛在聯繫。美國政府去年12月已將這三家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名單。

中美「芯戰內幕」:這數據,驚呆美國

資料圖:中美在西班牙舉行經貿會談

美國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高級研究員克雷格·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警告稱:「中國正在試圖重塑整個供應鏈,以前的細分設備領域如今已成為新的戰略戰場。」

背景分析:出口管制聯盟的制度裂縫與地緣科技競爭升級

此次報告凸顯出,美國主導的「半導體封鎖聯盟」正在遭遇協調難題。儘管美、日、荷三方於2023年初達成共識,限制向中國出口極紫外光刻機及先進晶圓製造設備,但在執行層面仍缺乏一致標準。日本與荷蘭的企業在非EUV(深紫外)領域仍可合法向中國銷售關鍵設備,使中國晶圓廠得以持續擴產。

分析人士指出,這種漏洞不僅削弱了西方出口管制的整體效力,也反映出盟友間的經濟利益分歧。荷蘭阿斯麥與日本東京電子對中國市場依賴度較高,若全面切斷出口,將對本國半導體產業鏈與就業造成衝擊。

與此同時,中國正加速「去美化」供應鏈布局,大舉投資自研光刻機、刻蝕機及化學氣相沉積設備。儘管技術差距仍大,但通過進口二手設備與非EUV產線升級,中國的成熟製程產能正穩步提升。

報告發布之際,正值中美科技博弈延伸至AI、算力與地緣供應鏈領域。專家預計,美國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進一步強化對華出口限制,尤其針對晶元製造設備的零部件與維修服務。而中國方面則將繼續推動「自主可控」戰略,試圖在全球晶元戰中縮小差距。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