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視台報道,日本國內近日地震頻繁,9月29日至10月5日期間共發生42次震度1以上地震,其中震度4有1次。「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開發出一項可補償水壓計觀測偏差的技術,在南海海槽地震震源區海底約2000米處,首次觀測到海底正以每年1.5至2.5公分的速度在下沉。
JAMSTEC在南海海槽震源區紀伊半島至四國近海海底,建置名為DONET的地震與海嘯觀測監測系統,能直接在震源上方的海底進行觀測。該機構副主任研究員町田等人開發的這項技術,使研究團隊得以首次在海底約2000米處明確觀測到地面下沉現象。數據顯示,紀伊半島東南外海熊野灘的沉降速度約為每年1.5公分,紀伊半島西南外海則約為每年2.5公分。
南海海槽地震是由菲律賓海板塊持續沉入歐亞板塊之下所致,板塊交界處附近會累積壓力,達到極限時便會引發大規模地震。由於陸地板塊會被海板塊拖動下沉,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地面會出現沉降現象,但這是首次在海底能夠明確觀測到此一現象。
國土地理院利用衛星觀測地面變化,結果證實靜岡縣御前崎觀測點自1998年以來地面下沉約20公分。南海海槽震源區其他地點也觀測到地面下沉,紀伊半島潮岬周邊自1970年前後起就有下沉記錄。高知縣室戶岬周邊同樣觀測到地面下沉。
不過,室戶岬在1946年「昭和南海地震」時曾因地殼變動釋放應變而隆起,隆起量高達約1米。此後地面再度累積應變,逐漸下沉,形成隆起與沉降交替的現象。
日本國土地理院迄今持續觀測東海、近畿、四國地區的陸地變化。JAMSTEC副主任研究員町田表示,此次成果在海底觀測上意義重大。他指出,由於能即時觀測南海海槽地震震源區的海底數據,未來有望更快察覺變化。此次從兩個觀測點的數據已明確顯示地面沉降,研究團隊希望能在其他地點取得更多資料。
日本放送協會(NHK)此前報道,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會9月底公布最新評估,將南海海槽大地震在未來30年內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的機率,從原本的約80%上修為「約60%到90%以上」,結合最新的海底地層下沉觀測顯示地震風險持續上升。
不過,東京大學教授關谷直也認為,單純公布機率容易讓人混淆,政府應更著重於如何引導民眾把風險意識轉化為具體的防災行動。
(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