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美中科技戰的棋盤上再次投下震撼彈:中國商務部9日無預警宣布,即刻起對稀土生產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香港《南華早報》指出,在與美國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中,中國利用在稀土領域的絕對主導地位,將「資源優勢」升級為「技術壁壘」,不僅讓全球從電動車、智慧型手機到尖端航太產業的供應鏈警鈴大作,稀土更迅速演變為地緣政治博弈中最鋒利的武器。
根據中國商務部官網9日上午發布的簡短聲明,這項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將立即生效。聲明中措辭嚴肅地警告出口商:「應強化合規意識」,並要求他們「必須了解其出口的最終用途,並判斷其是否屬於軍民兩用物資。」
儘管商務部發言人在另一份聲明中試圖緩和氣氛,稱管制範圍「有限」,並將實施多種許可便利化措施,承諾「對符合相關規定的項目將予以許可」,甚至對人道主義救援(如緊急醫療、公共衛生事件和自然災害救援)豁免許可要求。官方還表示,政策將設置「合理的過渡期」,以照顧利益相關者履行現有商業合約的實際需求。
然而,在全球業界看來,這些「安撫性」的言辭,難以掩蓋其背後的凌厲殺氣。這項政策的核心目標昭然若揭:中國不再僅僅滿足於賣出稀土礦產,更要將提煉、分離、加工這些高附加價值的核心技術,牢牢鎖在自己手中。
新聞小補帖:稀土是什麼?
稀土(Rare Earth Elements)並非真的「稀有」,它們是17種化學元素的合稱。它們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優異的磁、光、電性能,是現代高科技產業不可或缺的「超級材料」:包括釹、鐠、鏑是製造高性能永久磁鐵的核心,這些磁鐵是電動車馬達、風力發電機、智慧型手機、硬碟、甚至F-35戰機等國防裝備的「心臟」;銪、鋱、鈰則被用於螢光粉,讓智慧型手機和電視的螢幕色彩更鮮艷;鑭、鈰是石油精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劑。
中國的「稀土王牌」:從礦產到技術的絕對壟斷
北京之所以有底氣打出這張牌,源於其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近乎壟斷的地位。中國目前掌控著全球約70%的稀土開採量,更驚人的是,在附加價值更高、技術更複雜的「重稀土」分離與加工領域,中國的市佔率更是超過90%。這意味著即使美國或其他國家開採出自己的稀土礦,還是必需將礦石運往中國進行精鍊,才能製成可用的高科技材料。
在中國江西省贛縣的一個稀土礦場。(AP)
近年來,稀土已成為美中貿易戰的焦點議題。北京巧妙地運用其對稀土供應的影響力,作為與華盛頓談判的籌碼。此次將管制從「產品」延伸至「技術」,無疑是這場博弈的重大升級。這表明中國的策略已從單純的資源控制,轉向更深層次的技術封鎖,意圖延緩甚至阻斷美國等競爭對手建立獨立自主稀土供應鏈的努力。
美中科技戰的連鎖反應
這次北京祭出的出口管制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美中科技戰一系列交鋒的最新一環。回顧今年四月,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其標誌性的「解放日關稅」(\”Liberation Day\” tariffs,即所謂「對等關稅」)後不久,中國便迅速對七種關鍵礦物實施了出口管制。9日的進一步收緊稀土技術管制,可以視為是北京對華盛頓持續施壓的直接回應。
這場棋局宛如川普政府借用了北京的產業政策劇本。從對華為的晶元禁令,到試圖扶植本國鋰礦與半導體產業,華盛頓正積極仿效中國的「國家隊」模式,試圖在關鍵領域與中國展開全方位的競賽。而北京此次的舉動,正是利用自身在稀土領域的既有優勢,對美國的「抄作業」行為進行反制。
中國的最新舉措,無疑也將加劇美國及其盟友的「稀土焦慮」。長期以來,西方世界對中國稀土供應的依賴,一直被視為國家安全的阿基里斯之踵。關於美國應設立「稀土基金」以追趕中國的傳聞不斷,但分析人士擔憂,這步棋恐怕可能「為時已晚」。因為建立一條從開採、分離、精鍊到應用的完整稀土供應鏈,不僅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更面臨著嚴格的環保法規與數十年的技術積累鴻溝。
當中國直接對生產技術釜底抽薪,等於將美國追趕的賽道難度又調高了好幾個等級。從英特爾(Intel)到特斯拉(Tesla),從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到蘋果(Apple),幾乎所有美國科技巨頭和國防承包商的未來,都將更深地被北京的政策所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