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共黨魁習近平在韓國釜山舉行了時隔六年的首次面對面會晤。這次峰會出乎意料的簡短倉促,且以中方在多項核心議題上罕見地全盤接受而告終。會晤中,習近平的反常姿態,以及敏感的台灣問題完全缺席,引發了外界對中共內部權力變動、對美戰略的重大調整,乃至領導人健康狀況的諸多猜測。
美國常識學者方偉、中國問題專家章天亮、旅美時事評論員唐靖遠和香港作家陶傑四位專家,深度剖析了此次「川習會」的異常信號及其背後的深層含義。
一、「川習會」規格與習近平異常表現
專家們普遍認為,「川習會」在形式和內容上的異常,直接反映了中美雙方權力地位的微妙變化,以及中方在談判中的弱勢地位。
1. 臨時「抽空」的會晤:壓縮了時間
唐靖遠在《遠見快評》節目中分析,會晤地點選在川普登機返美前的釜山,而非APEC正式會場,暗示這次會晤更像是川普臨行前的「抽空」安排,規格低於正式的「場邊會談」。原計劃三至四小時的會談,最終被壓縮至約90分鐘,實質性交流僅約45分鐘。
方偉在《方偉時間》節目中指出,元首級會談如此倉促收場,且會後未發表聯合公報或舉行記者會,凸顯了會談的非正式性與中方的急迫感。
2. 習近平「異常」?全程讀稿與拘謹
多位專家觀察到,習近平在會晤中的表現與其一貫的強硬形象大相徑庭。方偉描述他「神情木然」,「心不在焉」,幾乎不與川普對視,缺乏應有的互動意願。

章天亮在《天亮時分》節目中分析,習近平幾乎全程照稿宣讀,這種過度依賴講稿的姿態,被解讀為可能與記憶力衰退或精力分散有關。
在《方菲時間》節目中,陶傑則用「拘謹、緊張甚至有點僵化」來形容習的肢體語言,認為這顯示了其內心壓力或對川普不可預測性缺乏應對經驗,體現出氣場上的明顯弱勢。
二、經貿談判結果:中方「認慫」換取「休戰」的戰略盤算
會談成果顯示,中方几乎全盤接受了美方在多項核心議題上的訴求。專家們認為,這種「認慫」式的讓步,是出於更深層次的戰略權衡和經濟壓力。
1. 核心利益上的重大妥協:川普稱「全部完成」
方偉總結,川普會後宣布「我們想要的東西全部完成了」,證明了中方在談判中明顯傾向於讓步。唐靖遠認為,中方以「全面認慫」的姿態換取了美方暫停加征100%關稅的承諾,主要讓步包括:
農產品採購:承諾恢復採購美國大豆,並設定未來三年的年度最低採購量(每年至少2500萬噸),接近履行川普第一任期時的貿易協議。
芬太尼問題:承諾敲定出口管制,以換取美方將關稅由20%降至10%以「觀後效」。
稀土禁運:同意將全球禁運推遲一年實施,為美國發展替代供應鏈爭取了寶貴時間。
能源採購:意外釋放了考慮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轉而洽談採購美國石油的信號,這對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具有重大影響。
2. 中方戰略意圖:避免徹底「脫鉤」與爭取發展空間
章天亮分析,習近平強調「中美關係是歷史的啟示也是現實的需要」,並將經貿問題稱為「壓艙石跟推進器」,旨在表達合作意願,避免中美關係走向徹底「脫鉤」。其背後戰略仍是「韜光養晦」,以現有產業鏈優勢作為與世界對抗的底氣,為繼續發展爭取時間和空間。
陶傑認為,這次「休戰」是中方在巨大關稅壓力下,緩解經濟困境的權宜之計,而美方則利用這一年時間加速「稀土脫鉤」等戰略布局。
三、敏感議題罕見缺席:台灣問題「一字不提」
在本次會談中,一些對中美關係至關重要的議題呈現出異常的缺席,而核心技術問題上的舉措則暴露了中美雙方在短期內難以擺脫的相互依賴。
無論是川普事後的明確表態,還是中方的官方聲明,本次會談均未提及台灣問題。
章天亮和陶傑均認為,這對於一向將台灣視為「核心利益」的中共而言,是極為反常的軟化姿態,與最近官方調門中降低武統言辭相一致。
章天亮著重指出,稀土問題體現了中美關係的脆弱平衡。儘管中方承諾一年內不「卡脖子」,但這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美國的困境。
在晶元出口管制問題上,美方的讓步極為有限。方偉和陶傑均指出,美方僅表示可討論前一代Hopper系列人工智慧晶元的出口,而最新的Blackwell架構仍不在討論範圍,管制依然維持高壓態勢。
四、專家研判:「川習會」異常信號指向中共內部權力變動壓力
習近平在會談中的異常表現,被專家們認為是可能存在的內部壓力的信號,指向了中共高層的權力變動。
方偉提出了兩種猜測:一是習近平主動改變對美策略,但從其缺乏激情的表現來看可能性不大;二是四中全會後中共內部出現重大權力變動,習近平可能被迫扮演了一個自己並不情願的「軟化」角色。
唐靖遠關注到,在會談前後中共軍方內部可能存在的動蕩。他提到涉及何偉東等將領的爆料,以及曾準確爆料的前媒體人趙蘭健再次披露「又有一個上將被抓」的消息。這些信息佐證了中共軍方內部可能存在複雜的、涉及高層權力的微妙變化,為習近平在「川習會」上的反常姿態提供了內部壓力源的佐證。
本次「川習會」以中方在經貿問題上的重大妥協和領導人姿態上的反常為主要特徵。專家們普遍認為,這不僅是中美關係不對等力量的體現,更是中共在內外部壓力下,為避免經濟徹底「脫鉤」而採取的短期戰略調整。然而,台灣問題的缺席和稀土、晶元等核心技術依賴的未解,表明中美關係的核心挑戰仍然存在,未來的平衡仍將在經濟依賴和戰略對抗的夾縫中艱難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