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悉尼唐宁中心地方法院,杨兰兰酒驾逆行车祸案在此第四次开庭。杨兰兰不但仍未到场,其律师而且代表她否认所有指控。
也就是说,杨兰兰不认罪。
本案中,杨兰兰面临四项指控:拒绝或未能接受酒测、危险驾驶致严重人身伤害、未向警方提供身份信息,以及疏忽驾驶。
11月14日,悉尼唐宁中心地方法院,杨兰兰酒驾逆行车祸案在此第四次开庭。杨兰兰不但仍未到场,其律师而且代表她否认所有指控。
也就是说,杨兰兰不认罪。
本案中,杨兰兰面临四项指控:拒绝或未能接受酒测、危险驾驶致严重人身伤害、未向警方提供身份信息,以及疏忽驾驶。
不是一项,也不是两项,是四项,而且每一项都不是小事。事态如此严重,压力如此之大,换普通人,可能已经崩溃,早认罪了。
那杨兰兰为何不认罪?
我分析,这是因为在澳洲刑事体系里,程序问题比事实更致命——如果警察晚了几分钟要求酒测,证据可能不算数;如果逆行路段没有连续监控,危险驾驶的认定就能被拆;如果伤情定义被律师抓住漏洞,严重人身伤害可以降级。所有这些,看似离谱,却都是现实中发生过的判例。
所以,杨兰兰的不认罪,其实是出于计算精密的一种策略——“我不需要证明自己没做,我只需要证明你程序不完美。”
不认罪意味着:控方必须展示证据;每一项程序都能被挑刺;时间越拖舆论越淡;受害者的压力越大;律师越能在缝隙里做功课。
认罪是接受现实,不认罪是下注未来。而杨兰兰现在做的就是下注:下注警方有没有漏过一个签字,下注呼气仪有没有校准记录,下注逆行时的摄像有没有断点,下注伤情是否够“严重伤害”的法律门槛;甚至下注外界是否会忘记这件事。
有人以为,杨兰兰后台硬,有钱,所以有底气,不认罪。
我倒觉得,如果说她有底气,那可能是因为她相信自己能利用现有的法律程序,找到一个比认罪更轻的出口。
控辩双方的“程序博弈”,往往能让看似铁板钉钉的案件,变成部分指控撤销、部分降级或最终罚金 + 社区服务。杨兰兰不认罪,就是为了拆指控,拆证据,拆程序,拆伤情定性,最终换一个对她更轻的结局。舆论会愤怒,但法律系统不会替情绪做决定。这,就是她的赌注。
说到底,杨兰兰的不认罪,不是勇气,是算计;不是硬气,是试探;不是清白,是下注。她赌的不是事实,她赌的是系统的耐心、漏洞、时间和程序。
杨兰兰案最终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杨兰兰肇事现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