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8 7 月

中國年輕人爭考外國公務員

作者田暢:在中國公務員報考人數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不少年輕人將考公的目光轉向西方國家的政府部門。

最近正逢中國高校畢業季,雖然中國政府發布的上半年城鎮失業率均值僅為5.2%,但「找不到工作、賺不到錢」依然是許多中國年輕人面臨的現實問題。不少人將找工作的目光轉向黨政部門,報考人數居高不下,堪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2025年中國報考公務員的人數為341萬6000人,其中獲得考取資格的比例約為86選1。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年輕人將考公的目光轉向西方國家的政府部門。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在西方國家,公務員行業並不屬於當地人的熱門職業首選。但受到語言、身份等問題的限制,多數報考國外公務員的中國年輕人,只能從事基層政府工作,錄取方式與當地公民一樣。目前,中國年輕人願意報考的國家多集中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愛爾蘭等國。

西方國家公務員除了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和剛剛足夠的薪水外,其餘福利待遇與中國公務員相比要遜色,比如,中國公務員「灰色收入」比例要比加拿大多。但西方的中國籍公務員還可以透過考試的方式,去到更高的政府部門。

因議題敏感,一位遠在澳洲的當地中國籍公務員告訴我,在中國,公務員的隱形福利很多,但是相較於西方官僚體制對於職場的保護,中國就很少了;起碼,西方工會在維護職工權益上發揮的作用很大,中國則單就官場政治生存法則來說,都能讓人後背發涼。

田暢:中國年輕人爭當外國公務員

然而,以目前「中國威脅論」日益在西方國家發酵來說,這些中國籍外國公務員會否被認為是類似美國「中國行動」的執行者,還難以定論;相對地,中國社會處於「泛國家安全化」的背景下,這些沾染西方國家背景的中國人所可能引起的疑慮,也不得不令人深思。

中國與西方公務員體制最大的不同在於「黨管原則」。相比西方公務員,中國官僚體制並未設立像「事務官」和「政務官」這樣的分工。西方公務員體制中的「政務官」是指總統、州長;事務官則是強調專業性,往往是通過考試錄取,具備終身僱傭性質。

中國公務員由基層辦事員做起,一級一級晉陞,最後或許能進入中央層面。這樣的局面也產生一個問題,就是「官本位」思想嚴重,須要不斷通過「官場反腐」和「政治教育整頓」等手段強化官員的廉潔性。

近年來,中國政府開始對年輕幹部群體間產生的「整天眼睛盯著位子、心裡盤算步子、四處鑽門子」和「玩心重、混日子、說話隨意、口大氣粗、生活不檢點」的問題,開展教育整頓,不少備考的年輕人則發現這是「一入衙門深似海」的難解局面。

南京大學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法學博士燕志華曾在接受我的訪談中表示,進入公務員系統,更多時候意味著人生的豐富性和更多的可能性開始消失,面對的是一個嚴肅古板的政治生活,但是絕大多數年輕人並沒對此做好思想準備。

相較於10年前,中國考公熱還未成為一種全民狂歡,大家並不看好這個行業;在三年冠病大流行之後,經濟差了,則是將考公作為跳出生活一團糟的最大跳板。但即便就是這樣的「鐵飯碗」,在中國各地黨政部門縮減三公經費之後,還能端多久也是個未知數。 

從側面來看,中西方不同的官僚制度塑造不同的人性,西方公務員的工資和福利不高,避免大量精英湧入公務員階層,反而讓這些精英留在社會上創造財富。相反,中國即便縮減龐大的公務員群體,卻還是有人擠破腦袋衝進去,就像錢鍾書筆下的《圍城》中提到的「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

作者是中美外交與公共政策領域撰稿人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