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終於落地。
日前,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無論雙方協商還是勞動者單方承諾,任何「不繳社保」的約定都是無效的,將於9月1日實施。
這其實不是新規,而是對社保強制繳納的重申,但種種信號表明,「全民強制社保」時代,真的要來了。
強制交社保,關乎公平,關乎福利,更關乎養老金總盤子。
01
強制交社保,不是新鮮事。
社保具有強制性,並非始於今天,而是一以貫之,10多年前法律法規就已明確。
無論是《勞動法》還是《社會保險法》,均有直接規定:
「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
「必須」兩個字,奠定了社保「強制性」的基調,這一強制性面向的不只是企業,還有勞動者。
無論是公務員、企業職工,還是個體戶,乃至靈活就業人員,都有繳納社保的義務。
從一開始,就不存在「自願不自願」之說。
過去,由於經濟上行期的增長需要、人口紅利的存在以及執法力度問題,社保徵收存在彈性空間。
一些中小企業選擇規避,部分勞動者也主動放棄,靈活就業人員則長期處於灰色地帶。
然而,2019年以來,隨著社保徵收改制,從社保經辦部門劃轉到稅務部門統一徵收,監管能力全方位提升。
這一次,最高法專門出台司法解釋,重申「不繳社保的約定無效」,再次將社保征繳,推向新的高度。
一個突出信號是,連美團都開始為外賣騎手繳納養老保險補貼,預計將覆蓋上百萬人。
騎手來去自由,服務多家平台,工作極具彈性,如果連這類靈活就業者都被納入社保體系,遑論一般企業?
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社保看似由公司繳納,但成本都會算在勞動者身上,最終的承擔者還是自己。
新規落地之後,一些企業會否減少用工需求,部分企業會否藉此降低到手工資,並非杞人憂天。
02
社保征繳,為何越來越強硬了?
廣義的社保包括「五險」,涵蓋養老、醫保、失業、工傷、生育保險。
最重要的當屬養老金和醫保,而養老金又是重中之重。
作為社會共濟制度,社保的存續有賴於全民共同支撐。
越多人繳納,總盤子就越大,可持續性就越強,強制性就成了必然。
數據顯示,中國已有13.2億人參加醫療保險,10.7億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其中5.35億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
這堪稱全球最為龐大的社保體系,但仍有部分人遊離於養老保險體系之外。
中國養老金採取的是「現收現付制」,現在繳的錢,當下就已經花出去了。
換言之,當前年輕人繳納的養老金,已用於老年人的養老,因此需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
數據顯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5.34億人中,包括3.87億職工,以及1.47億離退休人員,佔比已超過1/4。
這是老齡化社會的常態。拿退休金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如果交養老金的年輕人不能及時補上,就會出現收支難題。
這方面,可用「老年撫養比」來衡量,即多少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
數據顯示,中國老年撫養比連續18年上升,從不足10%提高到22.5%,相當於不到5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
這還只是開始。去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億人,佔比22%,還在快速上升中。
究其原因,史上最大退休潮正在到來。
1962-1973年是中國史上最大嬰兒潮,如今正在步入退休年齡,每年超過2500萬人。
就此而言,坊間所謂「年輕人需要社保,社保更需要年輕人」,並非沒有道理。
03
少子化+老齡化,一系列連鎖反應來了。
當前,養老金收支不存在問題,但面對「少子化VS老齡化」的拉扯,未來壓力不容低估。
2024年,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7.5萬億元、支出6.8萬億元,當期收支略有結餘,而歷史結餘達7.1萬億元。
對此,應對人口老齡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一系列大招正在落地。
其一,延遲退休開始實施,採取「漸進式」推進。
根據規定,未來15年,男性退休年齡將從60歲逐步延遲到63歲,女性將從50、55歲延遲到55、58歲。
在國際上,延遲退休已成慣例。美國法定退休年齡是62-67歲,日本是65歲,最高的丹麥擬延長到70歲。
其二,財政有轉移支付,養老金也有轉移支付,養老金的「南金北調」正在成為常態。
全國養老金總盤子仍有結餘,但不同省份經濟、人口結構懸殊,部分收不抵支,只有個別地區相對充盈。
為此,中國建立養老金全國統籌調劑制度,借發達地區的養老金,彌補老齡地區的缺口。
根據《延遲退休》一文,2023年,全國共有18省上繳養老金,只有4省上繳超過100億元,而廣東以1158億元,超過其他所有省份總和。
沒錯,當前養老金轉移支付的主力,唯有廣東,參閱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定了一文。
2018年至今,廣東累計凈上繳養老金近4000億元,接近其他所有省份總和。
其三,財政補貼、劃轉國有資本充實養老金,越來越重要了。
財政補貼養老金早已不是新鮮事,在東北、中西部等部分老齡化嚴峻地區,早已成為常態。
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養老金,也已全面推進。目前,國家層面已劃轉國有資本1.68萬億元,充實社保基金。
可見,無論是延遲退休,還是養老金轉移支付,抑或劃轉國資,乃至強制繳納社保,都意在做大養老金總盤子,強化其可持續性。
這些大動作,關乎所有人,也關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