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9 8 月

暴雨下築起的「人牆」 感動啥?

8月7日,河南鄭州突遭強降雨天氣,全市立即採取停產、停業、停課、停運和暫停集體戶外活動等強制管控措施。市中心某廣場因地勢低洼,積水不斷湧入該商場地下車庫,如放任不管持續湧入,後果不堪設想。這樣的極端天氣里,總有一些身影選擇逆風而行——危急時刻,多名工作人員合力搬運、安放阻水擋板,可湍急的水流讓擋板難以立穩,眾人索性排成人牆,用身體作支撐。

這一幕被市民記錄後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質疑:「2025年了,竟然還要用血肉之軀抵抗極端天氣?」一時間,質疑聲像一根尖刺,刺痛著公眾的敏感神經。

這場爭議的本質,或許不在於「是否值得感動」,而在於如何讀懂極端天氣背後擔當與治理的深層關聯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危急時刻的挺身而出,永遠值得被看見。面對積水即將吞噬車庫,工作人員在淹沒小腿的水流中與時間賽跑,奮力保護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那些在積水中努力站穩雙腳的崇高身影,或許是普通的保安、物業人員,但在那一刻,他們迸發出的職業操守與公民精神,深刻詮釋了「守土有責」的擔當。那種危難中的人性光輝,是任何時代都不該被消解的人性底色。

公眾並非質疑這份擔當,而是對「本可避免」的追問。此次暴雨中,全市「四停」的強制管控措施來得及時,但類似地下車庫這種易受水位影響的點位,暴露出某些環節的短板:若車庫入口處設置電動防洪閘門、若物業提前儲備充足的防汛物資,此次「人牆」補位或許能夠避免。暴雨下的堅守,實則是擔當與治理的雙向考驗——前者是危急時刻的底線守護,後者是未雨綢繆的物資配置,任何一方缺位都能激起深層漣漪。

真正的文明城市,是能夠堅實托舉所有的英雄主義。這意味著城市規劃者要在易澇點設置更加智能的防衛系統,讓科技代替「人牆」成為第一道防線;管理者要提前將充足的應急物資儲備細化到每一個角落,讓「有備無患」成為常態。其實,每一次險情之後的復盤,都應轉化為治理升級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