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9 8 月

小學語文老師指出 北大錄取通知書有毛病

一封本該承載無上榮光的北大錄取通知書,竟因基礎語句被網友揪出語病,淪為全網笑柄。校方輕飄飄一句「將反饋改進」,看似謙遜,實則是名校底褲被扒後倉促的遮羞布。這哪裡是偶然的筆誤?分明是頂尖學府語文教育空心化、功利化病灶的一次集中爆發,其根源之深,讓人不忍卒睹!

名校光環之下,語文素養早已淪為「無用」的裝飾品。 北大,這座以文科立身、曾孕育無數語言大師的聖殿,如今連一份代表門面的錄取通知書都漏洞百出,其公文寫作能力之粗糙,與「最高學府」的金字招牌形成刺眼反差。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按照小學語文老師的標準,這份錄取通知書存在兩處嚴重語病,要打不及格。好在華中師大張三夕教授來救場,說「非嚴重語病」,幫忙遮掩了一下。在實用主義至上的氛圍里,語法通順與否成了無關痛癢的「細枝末節」。當網友精準指出「錄取你入專業學習」的動詞堆砌與「準時於某日」的語序不當時,北大招辦的反應更像是對「挑刺者」的敷衍,而非對學術嚴謹性的敬畏。

這絕非孤例,2019年北大通知書「對內稱『你』,對外稱『您』」的「內外有別」鬧劇,早已將這種對母語莊重性的輕慢暴露無遺,當時曾有人質疑。

病灶的根源,深植於高中應試流水線與名校畸形的學科崇拜。 網友說「語文51分上211」的「自曝」及其引發的爭議,撕開了現行語文教育的殘酷真相:它早已異化為標準答案驅動下的技巧訓練場,與真正的語言素養、邏輯思辨漸行漸遠。高考語文淪為精準拆解的「技術活」,高分者未必懂語言之美,低分者亦可能思維卓越(儘管51分確存疑點)。

圖片

這種扭曲的評價體系,直接導致高校(尤其是頂尖理工見長的名校)對語文教育的系統性輕視。黃李偉教授的研究一針見血:高校語文課程被嚴重「邊緣化」,淪為可有可無的選修課,教學方法陳腐單一。當北大清華的學霸「語文110分」竟被視為常態甚至「夠用」[[評論]],當校園津津樂道的是競賽金牌、Nature論文而非文采斐然的學術表達,語文教師的地位與話語權可想而知。公文寫作?那不過是行政人員照貓畫虎的「事務性工作」,何須「大師級」的雕琢?名校的資源與目光,早已被「硬核」理工學科和國際排名指標虹吸殆盡,滋養人文精神的土壤早已貧瘠不堪。

潰敗的代價,遠不止一份通知書的尷尬。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是學術的基石。公文寫作的粗糙,折射的是治學態度的浮躁與行政管理思維的僵化。當最高學府都無法產出簡潔、精準、莊重的官方文本,如何要求學生寫出邏輯嚴密、表達清晰的論文?又如何傳遞對學術規範與文字之美的敬畏?

更可怕的是,這種輕視母語、崇尚「實用」的風氣,正通過名校的示範效應向下蔓延。工地學子崔海接到通知書的勵志故事背後,社會只關注「躍龍門」的結果,鮮少在意承載這一結果的文書本身是否承載了應有的文化尊嚴。網友說得痛切:「十年寒窗換來的一紙通知書,理應字字斟酌」——這紙文書,本應是學術聖殿發出的第一聲莊嚴鐘鳴,而非潦草敷衍的入場券。

北大通知書的語病風波,是一記響亮的耳光,抽在所有沉醉於排名與指標的頂尖高校臉上。它昭示著:名校的「底子」,可以在論文數量,在諾獎光環,更要在於對母語的敬畏、對文字的匠心、對人文精神的堅守。 若繼續縱容語文教育在功利洪流中沉淪,繼續將公文寫作視為「後勤雜務」,今日的語法笑話,終將釀成明日學術尊嚴與文化自信的全面崩塌。

修補幾個病句易,重塑對語言與人文的信仰難——北大們,是時候從通知書開始,撿起那被遺落已久的「底子」了。否則,「最高學府」的金字招牌,終將在一次次「掉底子」的尷尬中,褪盡最後一層神聖的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