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 11 月

考公上岸,正变得越来越难

明年考公人数将超过351万,同比增加近26万人,平均92人争抢一个岗位。

这几年考公考研双向火热,背后的原因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可以说,在可预期的未来,每年的考公人数,应该都会迎来一个不小的增幅。

2026年,同样也不例外。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明年国考共计划招聘38119人,较上年度比起来,减少了1602人。截止10月24日报名前,报考总人数已经突破351万人,这个数字看起来好像不怎么高,但对于考公来说,350万人,其实已经非常高了。

350万人报名考公,这个数字是五年前2020年的2.3倍。

五年时间考公人数翻倍,尽管有新冠的影响,但也足以窥见这几年,人们对考公的热情到底有多高。

考公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确定性,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确定性就更为重要,当稳定成了越来越稀缺的东西,报名考公的意愿也就越来越高。

从各地报名情况来看,广东是国考职位报名唯一超过30万的省份。广东一共有近33万人报名参加国考,但这还不是竞争最激烈的。

考公上岸,正变得越来越难

竞争最激烈的还是北京,每166名报名者中,仅录取一人,竞争强度高居全国第一。

但从全国地区来看,竞争强度最激烈的十个地区中,其实和我们想象的差别也挺大。

在竞争最激烈的前十个地区中,除了北京和天津之外,其余全部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其中有七个省市来自西部地区。

这和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但很多人的认知里,考公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应该是沿海地带,但其实恰恰相反,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考公的人相对来说要更小,竞争也更低一些。

因为这些地区经济机会更多,相对应的也会导致这里的人不那么追求考公的稳定性。

反过来,那些经济相对一般的省区,考公竞争反而更大,因为年轻人机会更少,所以大家考公的意愿也更强烈。

在全国竞争前十的地区中,除了北京和天津之外,还有七个省市都来自西部地区,宁夏、西藏、贵州这些西部省份的竞争激烈程度都远超全国平均。

在这届国考报名人数排名前十的职位中,不出意外有三个都来自税务系统,其次有两个来自铁路公安,其他则分别来自残障联盟、医保局、商务部和外交部。

而这次竞争最激烈的岗位,也远超所有人的意料。那就是国家移民管理局瑞丽遣返中心执行队的女警长,仅限女性报考并招录一人。

但就是这么一个职位,竟然吸引到了7591人报名,最终招录比来到了惊人的7591:1,可以说是真正的“万里挑一”。

这几年考公人数越来越多,已经成了一种趋势,但你知道,为什么考公人数会越来越多吗?

今年的国考,直接打破了传统的“35门槛”,这是最重要的,其中报考者年龄上限放宽到了38岁,而应届硕士生、博士毕业生的年龄上限则放宽到了43岁,这进一步扩宽了人才选拔范围,也吸引了更多有社会经验者报考。

年龄放宽其实也是必然,虽然说过去十年考公人数增长了2.7倍,但招录人数仅从2.78万增至3.81万,增幅远不及报名人数的增长,但眼下放宽年龄,其实更多也是为了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考公不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难了。

毕竟随着竞争不断白热化,考公难是一定的。

但即便如此难,每年仍然还有更多人报名,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一旦成功上岸,回报是巨大的。

公务员虽然实际薪资不算高,但算上各种福利和五险一金,其实仍然还是要超过市面上90%以上的岗位的。

换言之,只要你成功上岸,基本上就可以超过90%的人了。

考公也是吸引人,这就只能说明其他工作越不能吸引人,或者相比之下,差异悬殊。

十年,一年只有一百多万人报名考公,是因为当时的年轻人认为,外面还有更广阔的舞台,自己可以大有可为,吸引力和回报更大。

但今天,随着各种形势开始严峻,追求稳定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首选。更重要的是,公务员一旦转正后,除非犯重大错误,一般不会出现被辞退的情况,更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被优化掉,这种“铁饭碗”属性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其次,考公还揭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吸引力。体制内的各种保障体系相对更完善,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绩效等补贴,五险一金缴纳比例也比较高,虽然到手工资看起来一般,但加上公积金等福利,单位提供的食堂等等,在今天几乎找不到第二个更好的求职选择。

哪怕是大厂,也不能保证干到退休。但考公,就可以。

卷这个字,已经今天渗透到各行各业了,哪怕是考公。

报名人数越多,也意味着考公难度越大。2024年时,考公竞争比才73:1,到了2025年直接变成86:1,而2026年,则直接变成了近乎百里挑一。

按照这个速度来看,未来每年的竞争比涨幅不可谓不快。

但这还只是平均比,具体到一些岗位和群体,还不一样。在2025年国考中,有高达70%以上的岗位都面向应届毕业生设置,2026年这个比例也是70%以上,换句话说,那些已经出来上班多年后又回去考公的人,其难度只会更大。

尽管大家都在抱怨,但大家同样也在乐此不彼朝着这个考试中挤,每个人都想自己成为那个“天选之子”。

这背后的本质,还是差异性。

当企业职工和机关单位职工的可支配收入、薪资差异还是那么大,那么考公热几乎肯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当报名的人越多,与之对应的岗位却越少的时候,高强度的竞争只会更激烈。我们从来不排斥竞争,竞争是好事情,但这种不是市场的竞争,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资源的耗散。

但这种耗散,还不是没有意义的耗散。毕竟报名的人那么多,为了公平,就只能够提高难度,从而导致资源耗散,这反而还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事实上,一年几百万青年才俊高学历人才花费大量时间成本去准备考公,这的确是一件不那么具备太强经济效益的事情,但为了公平这又是必要的。

也许,有一天考公热会慢慢褪去,尤其是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之后,越来越多行业越来越多岗位的收入超过普通上岸者的时候。

可能等到那个时候,上岸是简单了,但愿意上岸的人,就会开始减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