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 11 月

中共通报涉密单位退休人员泄密 监控延伸

中共国安部门自今年初以来频繁通报过去一度讳莫如深的间谍案件。近期,官方再度发布通报,指涉密单位退休人员在退休后仍存在失密、泄密及向境外出卖情报的行为,显示当局正将保密管理延伸至退休群体。据初步统计,截至11月10日,2025年已公开至少12起同类案例。

11月9日,中共国家安全部(简称国安部)透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指出,近年来涉密单位退休人员失、泄密事件时有发生,提醒民众“保密无小事”,即便离开岗位仍要“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

通报中列举多种常见心态,包括“我只是把文件带回家整理,怎么就泄密了”及“退休多年,这些老材料早没用了,谁还会管”。国安部称,这些“危险的思想误区”正是泄密风险的温床。

通报提及,一名涉密单位退休人员程某,为协助子女办理留学签证,主动与境外间谍情报机构联系,多次提供绝密级与机密级的国家秘密。据通报,程某最终被法院以间谍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该案被视为今年以来涉密人员向境外出卖情报的典型案例之一。

受访者:退休后仍被监控

一名曾在中央部门任职的退休公务员李先生对记者说,部分涉密岗位人员离开体制后仍保留过去的资料与联络圈:“很多人觉得文件放家里没事,没人知道这是违规。现在的审查越来越严,哪怕是旧资料也属于涉密范围。”他补充,现行规定处级干部退休三年内不得出境。

李先生还说,公检法系统的处级干部退休三年内不得出境,局级干部五年,“部级领导或军队少将级离休干部,八年内不得申请出境,八年后也不会让你出境。如果说去美国看孙子,那绝对不行”。

他指出,这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比文件规范更严,“到了基层执行的时候,比文件规定的有过之无不及,许多曾接触涉密工作的退休人员仍受到持续监控与审查”。

另一位曾在地方国企任职、熟悉安全审查制度的受访者王女士对记者说,退休后的审查程序近年显着增多。“以前只要填个申请就能出境,现在要经单位、主管部门、再报市国安审核,很多人干脆放弃。哪怕是探亲理由,也常被要求提供详细行程、联系人与资金来源。”
她说,这种延伸至退休阶段的管理,实际上形成了“终身保密责任制度”,包括通信监控与定期审核。

多起案件显示泄密渠道扩散

国安部在通报中指出,涉密单位退休人员的违规问题呈多样化趋势,涉及私留涉密文件、违规携带涉密设备以及与境外机构接触等行为。部分人员存在“退休不再受限”“文件过期无关”等认识偏差,导致泄密事件发生,暴露出保密意识淡薄与监管漏洞。

除该案外,今年以来,国安部通报呈现高频态势。4月披露一起涉密科研单位员工将技术资料携带出境的案件;8月再通报退役军工人员将涉密资料存于个人电脑并上传云端;10月8日,通报显示一名大型企业员工因个人泄愤向境外提供敏感资料;12日,又揭露境外情报机构假借“旅游博主”名义,诱导境内人员搜集涉军与地理资讯;而11月9日的通报,则揭示退休涉密人员向境外提供绝密资料的行为。

自2025年1月至11月10日,国安部至少已公开12起涉及泄密与间谍活动的案例。这些通报主题涵盖境外情报渗透、科技监控、自媒体资讯炒作及涉密人员违规等多个领域,显示该部门对社会舆论与资讯安全的监管正持续强化。其内容范围已由在职人员逐步延伸至企业员工、学术群体、网络用户与退休人员。

学者:离岗监管已常态化

中国一名公共政策研究学者刘明(化名)对记者说:“国安部门近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防止涉密资料流出体制外。退休人员因与外部接触频繁,被视为潜在风险群体,显示当局正制度化离岗监管。”

近年中共官方多次强调保密安全的重要性。自2024年以来,国安部持续发布涉密风险警示,要求机关、国企及科研院所建立“退休人员保密清单”制度,对离岗人员开展定期核查。保密管理部门亦在部分省市推行“涉密离岗审核”试点,要求人员在办理退休手续前完成涉密文件交接与网络账号注销。

学者分析指出,这类案件的密集公开属于中共“国家安全宣传体系化”的一部分,显示当局正将保密管理纳入社会治理的常态化范围。虽然通报案例多为个别事件,但传递出官方在处理涉密与资讯安全问题上的高压姿态,并以此塑造全民“保密自觉”的政治氛围。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