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安部門自今年初以來頻繁通報過去一度諱莫如深的間諜案件。近期,官方再度發布通報,指涉密單位退休人員在退休後仍存在失密、泄密及向境外出賣情報的行為,顯示當局正將保密管理延伸至退休群體。據初步統計,截至11月10日,2025年已公開至少12起同類案例。
11月9日,中共國家安全部(簡稱國安部)透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指出,近年來涉密單位退休人員失、泄密事件時有發生,提醒民眾「保密無小事」,即便離開崗位仍要「時刻繃緊保密這根弦」。
通報中列舉多種常見心態,包括「我只是把文件帶回家整理,怎麼就泄密了」及「退休多年,這些老材料早沒用了,誰還會管」。國安部稱,這些「危險的思想誤區」正是泄密風險的溫床。
通報提及,一名涉密單位退休人員程某,為協助子女辦理留學簽證,主動與境外間諜情報機構聯繫,多次提供絕密級與機密級的國家秘密。據通報,程某最終被法院以間諜罪判處有期徒刑並剝奪政治權利。該案被視為今年以來涉密人員向境外出賣情報的典型案例之一。
受訪者:退休後仍被監控
一名曾在中央部門任職的退休公務員李先生對記者說,部分涉密崗位人員離開體制後仍保留過去的資料與聯絡圈:「很多人覺得文件放家裡沒事,沒人知道這是違規。現在的審查越來越嚴,哪怕是舊資料也屬於涉密範圍。」他補充,現行規定處級幹部退休三年內不得出境。
李先生還說,公檢法系統的處級幹部退休三年內不得出境,局級幹部五年,「部級領導或軍隊少將級離休幹部,八年內不得申請出境,八年後也不會讓你出境。如果說去美國看孫子,那絕對不行」。
他指出,這些規定在實際操作中比文件規範更嚴,「到了基層執行的時候,比文件規定的有過之無不及,許多曾接觸涉密工作的退休人員仍受到持續監控與審查」。
另一位曾在地方國企任職、熟悉安全審查制度的受訪者王女士對記者說,退休後的審查程序近年顯著增多。「以前只要填個申請就能出境,現在要經單位、主管部門、再報市國安審核,很多人乾脆放棄。哪怕是探親理由,也常被要求提供詳細行程、聯繫人與資金來源。」
她說,這種延伸至退休階段的管理,實際上形成了「終身保密責任制度」,包括通信監控與定期審核。
多起案件顯示泄密渠道擴散
國安部在通報中指出,涉密單位退休人員的違規問題呈多樣化趨勢,涉及私留涉密文件、違規攜帶涉密設備以及與境外機構接觸等行為。部分人員存在「退休不再受限」「文件過期無關」等認識偏差,導致泄密事件發生,暴露出保密意識淡薄與監管漏洞。
除該案外,今年以來,國安部通報呈現高頻態勢。4月披露一起涉密科研單位員工將技術資料攜帶出境的案件;8月再通報退役軍工人員將涉密資料存於個人電腦並上傳雲端;10月8日,通報顯示一名大型企業員工因個人泄憤向境外提供敏感資料;12日,又揭露境外情報機構假借「旅遊博主」名義,誘導境內人員搜集涉軍與地理資訊;而11月9日的通報,則揭示退休涉密人員向境外提供絕密資料的行為。
自2025年1月至11月10日,國安部至少已公開12起涉及泄密與間諜活動的案例。這些通報主題涵蓋境外情報滲透、科技監控、自媒體資訊炒作及涉密人員違規等多個領域,顯示該部門對社會輿論與資訊安全的監管正持續強化。其內容範圍已由在職人員逐步延伸至企業員工、學術群體、網路用戶與退休人員。
學者:離崗監管已常態化
中國一名公共政策研究學者劉明(化名)對記者說:「國安部門近年的工作重點之一,是防止涉密資料流出體制外。退休人員因與外部接觸頻繁,被視為潛在風險群體,顯示當局正制度化離崗監管。」
近年中共官方多次強調保密安全的重要性。自2024年以來,國安部持續發布涉密風險警示,要求機關、國企及科研院所建立「退休人員保密清單」制度,對離崗人員開展定期核查。保密管理部門亦在部分省市推行「涉密離崗審核」試點,要求人員在辦理退休手續前完成涉密文件交接與網路賬號註銷。
學者分析指出,這類案件的密集公開屬於中共「國家安全宣傳體系化」的一部分,顯示當局正將保密管理納入社會治理的常態化範圍。雖然通報案例多為個別事件,但傳遞出官方在處理涉密與資訊安全問題上的高壓姿態,並以此塑造全民「保密自覺」的政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