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在研究高深的AI前沿技術的時候,已經有人在用簡單的AI+硬體悶聲發大財了。
比如你在街頭偶然碰見一隻可愛柯基,它脖子上掛著個閃爍微光的項圈,可能不止是裝飾,更是一枚小型AI終端,背後藏著一個年入1億美金的隱秘賽道。
什麼是寵物智能項圈?
它本質上是把人類智能手錶的技術移植到了寵物領域,相當於給貓貓狗狗配備了一個「智能健康管家」。傳統項圈只能懸掛身份牌,而AI智能項圈則集成了GPS定位、運動感測器、生物感測模塊等先進模塊。

項圈內置的感測器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記錄寵物的位置、運動和生理數據,並實時上傳到雲端。在後台,AI演算法會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比如把當日運動量和上周對比,判斷寵物是否健康;根據叫聲和動作模式,識別寵物是否處於焦慮狀態。最後,系統會將這些分析結果轉化成易懂的報告推送到用戶的手機app上。
例如,當寵物跑出安全區域,項圈會立刻給主人發送警報;如果寵物運動量顯著下降,系統會提醒主人關注其健康狀態,甚至會直接對接寵物醫院的獸醫諮詢。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寵物項圈已形成較為成熟的垂直細分格局,能滿足不同層次需求。高端品牌比如SpotOn,最低定價為999美元,主打精準定位和專業訓練功能;而國內依託供應鏈優勢,市場上也湧現出多款定價在600元人民幣以內的入門級產品,提供基礎定位及活動量統計等功能。

那麼,這麼一個小小的項圈,究竟有多大的盈利能力?
根據《2025新興寵物用品市場洞察報告》,寵物穿戴設備是增長最快的寵物產品賽道之一,2023年全球市場規模為33億美元,預計2033年將增長到171億美元。其中,智能項圈佔據了六成市場份額。2024年智能項圈市場規模為20億美元,預計到2034年將增長至63億美元。
從全球市場來看,北美是全球寵物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的主要消費區域,這可能和北美每年超10%的寵物狗走失的現實困境相關。目前,歐洲和亞太地區的市場也在逐漸增長,其中中國市場表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

讀到這裡您可能會產生疑問:項圈作為一次性銷售產品,為什麼能帶來持續利潤?
實際上,頭部品牌的盈利關鍵源於其「硬體+訂閱」的商業模式。
持續不斷的訂閱費用,是該行業利潤的核心來源,也是暴利的奧秘所在。用戶在購買硬體後,需要按月或按年支付費用(通常為幾十到上百元),以解鎖實時定位、高級健康分析、專家諮詢、保險折扣等核心服務。
例如,品牌「星聯未來」對其項圈每月收取9.99美元訂閱費;歐洲企業Tractive憑藉此模式一年收入達1.05億美元,用戶留存率高達94%。

這種商業模式令人聯想到黑鏡第七季第一集《凡夫俗女》中的情節,男主角為拯救妻子而在其體內植入科技設備,卻需持續支付訂閱費以維持基本生活功能。現實雖然不如電視劇這般極端和黑暗,但其底層邏輯是相通的:硬體引流,服務榨汁,即以硬體吸引用戶,通過服務創造持續價值。
進一步而言,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和寵物保險合作,用項圈收集的健康數據來制定動態保費,該模式未來還可能延伸到寵物食品、寵物醫院等等領域,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

對於普通人來說,可以從這裡學到什麼搞錢思路?這個行業還存在哪些機會?
當前的關鍵,或許不在於重新研發一個項圈產品,而是在已有的行業生態里,找到自己的定位。
除了做代理商賺取銷售差價這一傳統路徑,還可以考慮提供配套服務,比如數據分析、寵物行為諮詢,把項圈收集的寵物活動數據做成「行為報告」,幫主人解決毛孩子們的行為問題。
還可以嘗試開闢二手市場,比如高端智能項圈的租賃或二手回收翻新業務,滿足用戶在寵物旅行、術後護理等場景中的臨時需求。

業界普遍認為,「AI寵物經濟」的紅利期或許才剛剛開始。以90後為主的養寵人群把寵物當孩子養,願意為其健康和安全買單。
有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寵物用品市場規模超過100億元,而到2028年,中國寵物經濟的產業規模預計超過1萬億元。這其中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盈利潛力待挖掘。
需要明確的是,人工智慧項圈的核心不是「賣AI」,而是「用AI解決養寵人的焦慮」——怕貓狗丟了、生病了、沒精力好好照顧等等。

然而,硬體+訂閱的商業模式要在國內市場大面積鋪開,仍面臨著用戶付費訂閱習慣尚未養成這一阻力。
你是否接觸過特別實用的AI寵物產品?對於AI技術還能解決哪些養寵痛點,你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