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4 11 月

火遍全中国的大娘水饺 俏江南 为何如今都凉了

在中国做餐饮,最怕的不是没顾客,而是火得太快。

从江苏常州到全国各地的火车站,从北京的写字楼到上海的高端商圈,曾经的大娘水饺和俏江南,几乎撑起了中国餐饮的两种梦想:

一个是“人人都能吃得起的热气腾腾”,一个是“体面、时髦、国际范的中餐品牌”。
在中国做餐饮,最怕的不是没顾客,而是火得太快。 从江苏常州到全国各地的火车站,从北京的写字楼到上海的高端商圈,曾经的大娘水饺和俏江南,几乎撑起了中国餐饮的两种梦想: 一个是“人人都能吃得起的热气腾腾”,一个是“体面、时髦、国际范的中餐品牌”

但没想到,风光不过十几年,两家都被资本裹挟得面目全非。

创始人被赶出自己一手打造的企业,品牌也从巅峰坠入平凡,这不是单纯的兴衰,而是一场被时代裹挟的餐饮悲剧。

20251113_17630880481629

01

1996年的江苏常州,街头冷风凛冽。

那天,吴国强蹲在自家门口的小灶前,看着锅里咕嘟翻腾的饺子,心里盘算着一个新点子。

他的饺子店其实没什么特别,味道也还算家常。

不过,那天他请来了一位来自东北的“包饺子大娘”,穿着围裙,现场擀皮、包馅、下锅。

食客站在玻璃橱窗外,看着那双手麻利翻飞,饺子一个个落进沸水,那一刻,人们看见的不只是食物,还有一种家的感觉。

于是“美食园”换了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大娘水饺。

很快,这家小店在常州火得不行,中午饭点门口排队,店里锅气弥漫。

吴国强嗅到了机会,他干脆让厨房彻底“透明化”,顾客能看见每一个环节,干净、真实、有烟火气。

几年时间,大娘水饺从一个街头小馆,变成了连锁帝国,全国450多家门店、上万人团队、年销售额过十亿。

那几年,只要走到火车站边,总能看到那块红底白字的招牌。

吴国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只要有人在回家路上想吃口热饺子,大娘水饺就永远有生意。”

他没想到,几年后,这句话成了讽刺。

20251113_17630880678642

02

比吴国强更爱冒险的是张兰,她在北京混饭的时候,靠卖麻辣烫起家。那时她刚从加拿大回来,身上带着点洋气,也带着一股狠劲。

2000年,她创办了俏江南,主打川菜,却不想做“地摊味”,她要的是体面。

“让外国人也能觉得中餐高级。”这句话,后来成了她的信仰。

俏江南刚开时,装修讲究、菜品摆盘精致,连筷子都是进口的,北京那些体面的白领、明星、商人都成了常客。

有人说去俏江南吃饭,不只是吃饭,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俏江南被选为奥运餐饮服务供应商,张兰骄傲得不得了。

她穿着旗袍出现在媒体前,说:“终于让外国人看到,中国菜也能这么美。”

那时的她意气风发,身价几十亿,俏江南门店遍布全国,上海、成都、深圳、香港全都有。

张兰的笑声经常出现在财经杂志的封面,她最爱的一句话是:“我是从厨房里走出来的女人。”

但厨房的烟火,也掩盖不了资本的烟雾。

03

2010年之后,中国餐饮的资本化浪潮汹涌而来,每个品牌都在讲故事、签融资、做连锁、谈上市。

吴国强也被推上了风口,他想让大娘水饺变成“中国的麦当劳”。

但要想铺全国、建标准化工厂、升级品牌,光靠门店赚的钱不够,于是他找来外资基金CVC。

CVC给钱,也给建议,但很快他们开始“管事”。食材要换,菜单要调,店面装修要统一,成本要压低。

吴国强发现,饺子馅开始变味了,顾客抱怨:“怎么不香了”。

他去总公司开会,却被人拦在门外,连公司年会,都没人再通知他,后来他彻底被挤出了管理层。

他那句“家乡味”被写进了广告文案,却再也不是他做的饺子。

俏江南也走上同样的路。

张兰想上市,签了鼎晖资本的对赌协议,四年内上市,否则股份归鼎晖。

结果上市失败,资金链紧张,鼎晖引入CVC,CVC成了最大股东。

2014年,张兰被赶出了董事会。

那天,她站在俏江南北京总部门口,看着挂着自己名字的牌子,被保安拦在外面。

她的声音哽咽:“我连自己开的餐厅,都不能进了。”

04

在资本的逻辑里,餐饮不过是一个可复制的模型,利润率、连锁化、坪效、回报周期,这些冰冷的词汇取代了“味道”“匠心”“故事”。

CVC接手的大娘水饺,为了提高利润,减少馅料、上调价格,顾客流失,门店关停。

到了2021年,全国剩下不到三百家,那些火车站的灯牌,陆续被新的连锁品牌取代。

俏江南也被改造,CVC要求压缩成本、调整菜式、扩大客单价。

那些曾经端盘子的老服务员说:“客人不再笑了,以前他们觉得这儿有家的感觉,现在像在高档食堂。”

餐饮的灵魂,本该是味道与人情,可当它成了资本的计算题,灵魂就被榨干。

吴国强的饺子不再有人排队,张兰的俏江南也难再被提起。

如今,大娘水饺归属格林集团,俏江南被北京宴接手,创始人与品牌彻底无关。

他们用了几十年做出一个名字,却在资本的一纸协议里,失去了所有。

05

这不是两个餐饮品牌的故事,而是中国无数创业者的宿命。

吴国强和张兰,一个代表烟火气的街头味道,一个代表中国餐饮的高端梦想。

可他们都败在同一个地方——盲目的资本化。

当资本进场,餐饮从“人间烟火”变成“财务报表”,当味道让位于利润,企业就丢掉了灵魂。

有人说,餐饮是最接地气的生意,靠的是“舌尖上的信任”。

可当信任被换成回报率,当顾客感受到冷冰冰的套路,那碗热饺子、那道麻婆豆腐,就再也不是原来的味道。

吴国强说过:“我做饺子,是想让外地人吃口家乡味。”

张兰也说过:“我想让世界记住中餐。”

他们都成功过,也都输得彻底。

只是这世道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当人被资本赶下牌桌,连自己做的那碗饺子、那盘菜,都不再属于自己。

这,就是餐饮最真实的故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