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做餐飲,最怕的不是沒顧客,而是火得太快。
從江蘇常州到全國各地的火車站,從北京的寫字樓到上海的高端商圈,曾經的大娘水餃和俏江南,幾乎撐起了中國餐飲的兩種夢想:
一個是「人人都能吃得起的熱氣騰騰」,一個是「體面、時髦、國際范的中餐品牌」。
在中國做餐飲,最怕的不是沒顧客,而是火得太快。 從江蘇常州到全國各地的火車站,從北京的寫字樓到上海的高端商圈,曾經的大娘水餃和俏江南,幾乎撐起了中國餐飲的兩種夢想: 一個是「人人都能吃得起的熱氣騰騰」,一個是「體面、時髦、國際范的中餐品牌」
但沒想到,風光不過十幾年,兩家都被資本裹挾得面目全非。
創始人被趕出自己一手打造的企業,品牌也從巔峰墜入平凡,這不是單純的興衰,而是一場被時代裹挾的餐飲悲劇。

01
1996年的江蘇常州,街頭冷風凜冽。
那天,吳國強蹲在自家門口的小灶前,看著鍋里咕嘟翻騰的餃子,心裡盤算著一個新點子。
他的餃子店其實沒什麼特別,味道也還算家常。
不過,那天他請來了一位來自東北的「包餃子大娘」,穿著圍裙,現場擀皮、包餡、下鍋。
食客站在玻璃櫥窗外,看著那雙手麻利翻飛,餃子一個個落進沸水,那一刻,人們看見的不只是食物,還有一種家的感覺。
於是「美食園」換了個更接地氣的名字——大娘水餃。
很快,這家小店在常州火得不行,中午飯點門口排隊,店裡鍋氣瀰漫。
吳國強嗅到了機會,他乾脆讓廚房徹底「透明化」,顧客能看見每一個環節,乾淨、真實、有煙火氣。
幾年時間,大娘水餃從一個街頭小館,變成了連鎖帝國,全國450多家門店、上萬人團隊、年銷售額過十億。
那幾年,只要走到火車站邊,總能看到那塊紅底白字的招牌。
吳國強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只要有人在回家路上想吃口熱餃子,大娘水餃就永遠有生意。」
他沒想到,幾年後,這句話成了諷刺。

02
比吳國強更愛冒險的是張蘭,她在北京混飯的時候,靠賣麻辣燙起家。那時她剛從加拿大回來,身上帶著點洋氣,也帶著一股狠勁。
2000年,她創辦了俏江南,主打川菜,卻不想做「地攤味」,她要的是體面。
「讓外國人也能覺得中餐高級。」這句話,後來成了她的信仰。
俏江南剛開時,裝修講究、菜品擺盤精緻,連筷子都是進口的,北京那些體面的白領、明星、商人都成了常客。
有人說去俏江南吃飯,不只是吃飯,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俏江南被選為奧運餐飲服務供應商,張蘭驕傲得不得了。
她穿著旗袍出現在媒體前,說:「終於讓外國人看到,中國菜也能這麼美。」
那時的她意氣風發,身價幾十億,俏江南門店遍布全國,上海、成都、深圳、香港全都有。
張蘭的笑聲經常出現在財經雜誌的封面,她最愛的一句話是:「我是從廚房裡走出來的女人。」
但廚房的煙火,也掩蓋不了資本的煙霧。
03
2010年之後,中國餐飲的資本化浪潮洶湧而來,每個品牌都在講故事、簽融資、做連鎖、談上市。
吳國強也被推上了風口,他想讓大娘水餃變成「中國的麥當勞」。
但要想鋪全國、建標準化工廠、升級品牌,光靠門店賺的錢不夠,於是他找來外資基金CVC。
CVC給錢,也給建議,但很快他們開始「管事」。食材要換,菜單要調,店面裝修要統一,成本要壓低。
吳國強發現,餃子餡開始變味了,顧客抱怨:「怎麼不香了」。
他去總公司開會,卻被人攔在門外,連公司年會,都沒人再通知他,後來他徹底被擠出了管理層。
他那句「家鄉味」被寫進了廣告文案,卻再也不是他做的餃子。
俏江南也走上同樣的路。
張蘭想上市,簽了鼎暉資本的對賭協議,四年內上市,否則股份歸鼎暉。
結果上市失敗,資金鏈緊張,鼎暉引入CVC,CVC成了最大股東。
2014年,張蘭被趕出了董事會。
那天,她站在俏江南北京總部門口,看著掛著自己名字的牌子,被保安攔在外面。
她的聲音哽咽:「我連自己開的餐廳,都不能進了。」
04
在資本的邏輯里,餐飲不過是一個可複製的模型,利潤率、連鎖化、坪效、回報周期,這些冰冷的辭彙取代了「味道」「匠心」「故事」。
CVC接手的大娘水餃,為了提高利潤,減少餡料、上調價格,顧客流失,門店關停。
到了2021年,全國剩下不到三百家,那些火車站的燈牌,陸續被新的連鎖品牌取代。
俏江南也被改造,CVC要求壓縮成本、調整菜式、擴大客單價。
那些曾經端盤子的老服務員說:「客人不再笑了,以前他們覺得這兒有家的感覺,現在像在高檔食堂。」
餐飲的靈魂,本該是味道與人情,可當它成了資本的計算題,靈魂就被榨乾。
吳國強的餃子不再有人排隊,張蘭的俏江南也難再被提起。
如今,大娘水餃歸屬格林集團,俏江南被北京宴接手,創始人與品牌徹底無關。
他們用了幾十年做出一個名字,卻在資本的一紙協議里,失去了所有。
05
這不是兩個餐飲品牌的故事,而是中國無數創業者的宿命。
吳國強和張蘭,一個代表煙火氣的街頭味道,一個代表中國餐飲的高端夢想。
可他們都敗在同一個地方——盲目的資本化。
當資本進場,餐飲從「人間煙火」變成「財務報表」,當味道讓位於利潤,企業就丟掉了靈魂。
有人說,餐飲是最接地氣的生意,靠的是「舌尖上的信任」。
可當信任被換成回報率,當顧客感受到冷冰冰的套路,那碗熱餃子、那道麻婆豆腐,就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
吳國強說過:「我做餃子,是想讓外地人吃口家鄉味。」
張蘭也說過:「我想讓世界記住中餐。」
他們都成功過,也都輸得徹底。
只是這世道最殘酷的地方在於:當人被資本趕下牌桌,連自己做的那碗餃子、那盤菜,都不再屬於自己。
這,就是餐飲最真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