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人數首次超過考研人數,全民考公的時代來了
那天我還在跟朋友說,感覺今年考研的都沒啥動靜了。
像我這種天天泡在圖書館裡的,也發現,身邊複習備考的,十個裡邊有九個是考公的。
不僅是本科生畢業不考研究生了,就連碩士畢業的也全部都去考公了。
我有個關係挺好的師妹,本來志氣滿滿要讀博,導師也基本都是按著讀博的路子培養的,結果今年決定不考了,報了國考和事業單位輔導班,一邊寫畢業論文,一邊複習行測。
前幾天我前同事姐讓我幫我找幾個學生去他們單位實習,我問了一圈,孩兒們都在準備考公,沒有一個找工作的。
我一看這勢頭,好傢夥。
今天,2026考研報名人數一出,果然比去年少了45萬。
但是,考公人數卻一路飆到了371萬。

01
這兩年經濟形勢不好是有目共睹的。
尤其是對很多小城市夫妻雙方都是靈活就業的家庭,以及大城市的中產階層的影響是最大的。
小縣城本就是個不能提供太多工作崗位的地方。
唯一體面和說得出口的工作就是體制內。
但一個人口量達不到百萬級別的小城,能提供多少這樣體面的工作崗位呢?
答案可想而知,所以,小縣城,數量最多的就是形式就是靈活就業。
靈活就業是指通過非標準勞動關係參與經濟活動的就業形式,涵蓋自由職業、個體經營、兼職等多種方式。
我認為,最初發明「靈活就業」的專家本意上是好的。
因為,這一類人也能交社保,有基本的社會保障,也相對體面。
但在經濟堪憂的今天,這一部分人也挺難過,畢竟社保需要自掏腰包,而且喪失了基本的收入。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自己居住的附近的店鋪,是不是有的很久都沒有開門了。
周六那天我去濟南某個非常知名的步行街區,直觀感受就是比去年同時期少了一半。
我經常去那家店,一般周六的晚上都要等位,上周六還有幾桌空位。
那周圍的店鋪也關了很多家。
這還是在省會城市,縣城的這種情況更嚴重。
我家那邊有個商場,緊挨著那個商場東邊有一條鋪子,前幾年的時候朋友經常跟我說去那裡吃飯又遇到了哪個熟人。
我半個月前回家,那條街上的鋪子基本都關了門。
你說,這些開店的人都哪裡去了呢?
冬眠了?嗯,有可能。
02
關於大城市中產這個問題,其實我沒有太多切身感受,因為我本身還夠不到中產這個層次。
但我根據我多年讀書和看報的經驗來說。
經濟危機降臨之時,對中間階層的影響是最大的。
前幾天聽朋友說,他們單位來了個省級電視台的老哥。
一個年過40的中年人,突然開始北漂了,到他們公司做新媒體視頻。
據我所知,媒體這幾年確實挺難過的,但離家千里去北漂的我還真沒見過。
尤其是一個中年,在職場混跡多年的男性,再艱難其實也不會說有家有室的去北漂。
這基本意味著,他家所在的那個城市找不到什麼工作機會了,只能去往更大的城市尋找機會。
再多具體情況,我也不曾得知。中年失業的日子可比孤家寡人難熬多了。
但這是很多中年人的現狀。
他們大多在年輕的時候,從農村走到城市,舉全家之力買了房子,然後在新的城市生兒育女,並給孩子配置最好的教育,給家人配置最好的醫療。

資料圖
從某種意義上說,達到了中產的層級。
但在經濟危機到來之時,這群人,恰恰是最沒有抗風險能力的。
富人們,資產雄厚,財富的些許增減對他們的奢華生活毫無影響,依舊瀟洒出入高端場所。
窮人呢,收入雖微薄固定,但也因慾望簡單,靠著微薄薪水也能勉強維持生計。
而中產呢,其實一直活在對自己未來擁有豐富資產的想像之中。
他們過得好,是因為預期好。
過不好,恰恰是因為看不到未來。
那他們依靠什麼來規避風險呢?
大概也是靠想像吧!
03
據說今年考公,連年齡都放寬了。
本科放寬到38歲,研究生放寬到43歲。
還有一些體檢標準也放寬了。
我不知道這對大家來說是不是一件好事。
至少看似門檻降低,大家都能去試一試,抱上鐵飯碗的機會也多一點。
但這個飯碗里的飯……我沒吃過,我不知道。
我考上的朋友說挺香的。
那應該挺香的吧,要不也不能這麼多人考。

話說,這意味著考研就好考了嗎?
其實也不一定。
我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考研真正的競爭其實在複試那一刻才開始。
初試篩選了一大批沒有好好準備的人。
而考研人數下降,最直接導致的是,划水考試的人少了。
以前大學生盲目跟風報名,現在都不浪費那180的報名費和時間了。
其實也是大學生更清醒了。
讀完三年,出來還得找工作,為什麼不一步到位直接工作呢?
我感覺其實是這樣。
讀研,在如今,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逃避現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