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狠狠「炸」了一把教育圈:
2026年考研報名人數只有約343萬!
比去年的388萬再跌45萬,和三年前的峰值474萬相比,更是狂降131萬——足足縮水近28%!
曾經一年比一年高的考研熱,為什麼突然連續三年下滑?
一句話:時代變了。
考研十年神劇情:從登頂到崩跌
2012—2016年,考研人數一直在165萬到177萬之間徘徊。
2017年開始突然飆升,像坐上火箭一樣:
2018:238萬
2019:290萬
2020:341萬(破300萬)
2021:377萬
2022:457萬(破400萬)
2023:474萬巔峰!
那幾年,幾乎所有大學生都覺得:
「就業不行?那我去讀研吧。讀研=高薪=穩就業。」
結果——疫情後經濟沒有迎來想像中的反彈,反而就業更難了。
碩士、博士也卷到找不到工作。
讀研不再是「避風港」,反而成了「高成本豪賭」。
於是,考研人數開始掉頭:
2024:438萬
2025:388萬
2026:343萬(再創新低)
短短三年,回到5年前水平。
這不是降溫,是冰點凍結。

示意圖 (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為什麼年輕人突然不考研了?真相很扎心
1、讀研越來越貴,越來越不值
中國研究生里,65%是專業碩士。
他們的學費是學術碩士的4~5倍以上。
動輒幾萬、十幾萬,甚至一年10萬的專業也不少。
但問題是:
讀完出來,薪水不一定高,還不一定有工作!
於是學生和家長都算明白了:
「這筆賬,真的不划算。」
2、研究生就業不再「高人一等」
現實是:
碩士畢業,也得和本科生搶同樣崗位。
碩博送外賣、送快遞的新聞屢見不鮮。
學歷通脹,比誰讀得多已經不現實。
考研不再是「上岸捷徑」,而是「懸命跳板」。
3、年輕人更青睞確定性:考公火到爆!
這幾年,考公人數屢創紀錄。
穩定、有編製、收入不高但不失業——
對年輕人來說,考公的確定性比考研高太多。
於是出現現象級趨勢:
考公人數漲多少,考研人數就掉多少。
年輕人沒那麼「理想主義」了,他們只想——
穩定、安全、不被淘汰。
結語:
考研熱退潮,是壞事嗎?
未必。
它說明年輕人正在重新思考:
讀研不是唯一出路,盲目學歷提升也不是成功捷徑。
時代變了,選擇也變了。
未來屬於那些敢認清現實、敢及時轉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