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7 11 月

中國年輕一代正在放棄?

繼「佛系」「躺平」「擺爛」後又一個受到關注的喪文化現象出現,一種新的群體標籤近月來席捲中國社交媒體:「老鼠人」。

這個詞指的是那些躲在小房間里、避免社交、長時間窩在床上刷手機的年輕人。相關內容在各個平台上爆炸式傳播,累計獲得數十億次觀看。

乍看之下像是年輕人的古怪網路梗,如今卻可能揭示中國消費心理的深層變化——並引發新的疑問:中國是否真的能依靠家庭支出來推動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

一篇走紅的個人故事描述:安徽一位20歲的大學生每天早上10點起床,在被窩裡待上幾個小時,點便宜外賣而不是去食堂,除了取快遞外很少下床。

他把自己的空間稱為「鼠窩」,通過拉上床簾在上鋪圍出一塊昏暗角落。故事細節因人而異,但主題大致相同:晚睡、晚起、抱負減弱、消費降到最低、偏好隱私與虛擬互動。這些描繪讓「老鼠人」這一身份成為全國關於青年低迷情緒的公共討論。

儘管這個標籤本身帶有調侃意味,其流行卻反映出日益上升的疲憊與挫折情緒。中國青年失業率仍處高位,年輕人頻繁表示,教育成本和激烈競爭帶來的回報正在變得越來越少。

如果這種文化氛圍繼續向節儉與退縮傾斜,那些基於穩定向上流動建立戰略的企業也許需要調整預期。

可實現的人生路徑愈發遙不可及

許多人表示,曾被視為可實現的人生路徑——穩定工作、讀研、買車、買房、持續提升生活品質——正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對一些人來說,退回狹小空間並降低預期,似乎是理性甚至自我保護的選擇。

專家表示,這一趨勢體現了人們對工作與雄心的更廣泛重新審視。墨爾本大學青年研究團體的高級研究員Eric Fu說,「老鼠人」的興起顯示「人們開始認真思考他們真正想做的工作,以及人生的意義」,並補充稱,這種轉變暗示中國年輕一代的價值觀正在變得更加多元。

中國年輕一代正在放棄?

網路圖

這種重新審視也體現在消費模式中,經濟學家警告,這一變化可能影響從中端消費品到長期經濟增長的方方面面。法國興業銀行駐香港高級經濟學家Gary Ng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年輕消費者消費意願的結構性回落可能會「掏空中價位產品與服務」,若持續下去,「中國的長期潛在增長將放緩」。

與「老鼠人」相關的生活方式並不意味著零消費,而是面向個人、低成本的消費方式。許多人不再選擇旅行、外出聚餐或升級電子產品,而更傾向於流媒體服務、休閑手游、速食、平價美妝產品和家居舒適用品。這種變化未必傷害到居家類的平價消費行業,但對依賴消費升級的品類構成挑戰。

汽車製造商、服裝零售商、健身房、餐飲企業、旅遊平台和中端生活方式品牌長期以來都把中國年輕一代視為增長的可靠引擎。如果文化氛圍繼續朝節儉和退縮傾斜,那些依賴向上流動預期的企業可能需重新調整戰略。

中央政府已推出多項鼓勵購買汽車、家電和服務的措施。政策制定者也面臨類似的問題,中國正持續推動向消費驅動型經濟轉型。政府推出定向措施刺激汽車、家電和服務消費,一些地方政府也試行發放消費券和補貼。

但如果核心問題不是收入不足而是信心不足,這些工具的效果就會減弱。近月調查顯示,許多年輕人認為他們未來的收入增速趕不上房價和教育成本的上漲。一些分析人士現在認為,中國面臨的可能不僅僅是周期性放緩,而是年輕一代對「美好生活」定義的重新思考。

這並不意味著大多數中國年輕人正在放棄。許多人仍在努力就業、爭取晉陞,也依然希望改善生活品質。但「老鼠人」標籤在文化上的吸引力表明,一個可見的年輕群體正在退出支撐中國國內需求戰略十餘年的消費敘事。對於投資中國相關股票的人,尤其是可選消費類股,該趨勢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不僅是家庭是否有錢消費,更是他們是否願意消費。

「老鼠人」的興起最終可能只是對經濟壓力的暫時反應,也可能標誌著年輕中國人與工作、抱負與消費關係的長期變化的開始。

無論如何,這股潮流都為觀察中國消費故事的情緒面提供了窗口。在家庭信心與宏觀數據同樣重要的當下,這種安靜地躲進狹小空間的行為,所蘊含的影響可能比這些空間本身更大。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