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卖大战:又一场“虚假繁荣”?
最近两周的外卖大战,比高温的天还要热。随着外卖市场“三国杀”的加剧,新老玩家进入“短兵相接”的相持阶段。在庞大的市场补贴面前,用户可谓“羊毛薅到手软”——在刚刚过去的七月第一个周末,奶茶等夏季高频食品,在一些平台上甚至达到了“零元购”的地步。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感慨“外卖大战,没领到就是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抢”。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外卖市场的火热,是中国消费潜力巨大的现实印证。但同样不应该忽视的是,中国消费市场不仅需要数量,更需要质量。从市场情况来看,大量的补贴在短期内达成了一个“四赢”的局面:消费者拿到实惠、商家增加生意,骑手获得更多收入,平台冲击更高规模,看似每一方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羊毛盛宴”背后往往隐藏着危机。毫不客气地讲,这种四赢的局面只是暂时的——好生意不是“烧”出来的,也不是“卷”出来的。中国外卖市场,或许是应该冷静一下了。好生意不是“烧”出来的,警惕被补贴催熟的虚假繁荣外卖市场的疯狂补贴,让不少人想到了多年前的“共享单车泡沫”。在资本的狂热追捧下,共享单车平台开启烧钱模式,通过高额补贴吸引用户。结果纸面上的繁荣,掩盖了市场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问题,最终落下一地鸡毛——整个共享单车市场从繁荣到没落,前后总共不到2年时间。被低价吸引来的用户,成为泡沫破碎之后最大的受害者——恐怕至今还有消费者,没有拿回自己的押金。当然,我们不能用当年的共享单车来类比今天的外卖市场——外卖是高频刚需,行业日益规范,今天已经是成熟产业。不过,很多经验和教训是相通的。比如,一门健康的、可持续的“好生意”,它一定不是“烧(钱)”出来的。高额的补贴确实可以在短期内刺激需求,但是从市场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大量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