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賣大戰:又一場「虛假繁榮」?
最近兩周的外賣大戰,比高溫的天還要熱。隨著外賣市場「三國殺」的加劇,新老玩家進入「短兵相接」的相持階段。在龐大的市場補貼面前,用戶可謂「羊毛薅到手軟」——在剛剛過去的七月第一個周末,奶茶等夏季高頻食品,在一些平台上甚至達到了「零元購」的地步。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網友感慨「外賣大戰,沒領到就是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雞蛋要搶」。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外賣市場的火熱,是中國消費潛力巨大的現實印證。但同樣不應該忽視的是,中國消費市場不僅需要數量,更需要質量。從市場情況來看,大量的補貼在短期內達成了一個「四贏」的局面:消費者拿到實惠、商家增加生意,騎手獲得更多收入,平台衝擊更高規模,看似每一方都獲得了自己想要的。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羊毛盛宴」背後往往隱藏著危機。毫不客氣地講,這種四贏的局面只是暫時的——好生意不是「燒」出來的,也不是「卷」出來的。中國外賣市場,或許是應該冷靜一下了。好生意不是「燒」出來的,警惕被補貼催熟的虛假繁榮外賣市場的瘋狂補貼,讓不少人想到了多年前的「共享單車泡沫」。在資本的狂熱追捧下,共享單車平台開啟燒錢模式,通過高額補貼吸引用戶。結果紙面上的繁榮,掩蓋了市場的實際情況和真實問題,最終落下一地雞毛——整個共享單車市場從繁榮到沒落,前後總共不到2年時間。被低價吸引來的用戶,成為泡沫破碎之後最大的受害者——恐怕至今還有消費者,沒有拿回自己的押金。當然,我們不能用當年的共享單車來類比今天的外賣市場——外賣是高頻剛需,行業日益規範,今天已經是成熟產業。不過,很多經驗和教訓是相通的。比如,一門健康的、可持續的「好生意」,它一定不是「燒(錢)」出來的。高額的補貼確實可以在短期內刺激需求,但是從市場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大量的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