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 9 月

中國外賣大戰:又一場「虛假繁榮」?

最近兩周的外賣大戰,比高溫的天還要熱。

隨著外賣市場「三國殺」的加劇,新老玩家進入「短兵相接」的相持階段。在龐大的市場補貼面前,用戶可謂「羊毛薅到手軟」——在剛剛過去的七月第一個周末,奶茶等夏季高頻食品,在一些平台上甚至達到了「零元購」的地步。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網友感慨「外賣大戰,沒領到就是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雞蛋要搶」。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85191137318-2\”);});

外賣市場的火熱,是中國消費潛力巨大的現實印證。

但同樣不應該忽視的是,中國消費市場不僅需要數量,更需要質量。

從市場情況來看,大量的補貼在短期內達成了一個「四贏」的局面:消費者拿到實惠、商家增加生意,騎手獲得更多收入,平台衝擊更高規模,看似每一方都獲得了自己想要的。但是,歷史無數次證明,「羊毛盛宴」背後往往隱藏著危機。

毫不客氣地講,這種四贏的局面只是暫時的——好生意不是「燒」出來的,也不是「卷」出來的。

中國外賣市場,或許是應該冷靜一下了。

好生意不是「燒」出來的,警惕被補貼催熟的虛假繁榮

外賣市場的瘋狂補貼,讓不少人想到了多年前的「共享單車泡沫」。

在資本的狂熱追捧下,共享單車平台開啟燒錢模式,通過高額補貼吸引用戶。結果紙面上的繁榮,掩蓋了市場的實際情況和真實問題,最終落下一地雞毛——整個共享單車市場從繁榮到沒落,前後總共不到2年時間。被低價吸引來的用戶,成為泡沫破碎之後最大的受害者——恐怕至今還有消費者,沒有拿回自己的押金。

當然,我們不能用當年的共享單車來類比今天的外賣市場——外賣是高頻剛需,行業日益規範,今天已經是成熟產業。

不過,很多經驗和教訓是相通的。比如,一門健康的、可持續的「好生意」,它一定不是「燒(錢)」出來的。

高額的補貼確實可以在短期內刺激需求,但是從市場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大量的補貼,往往伴隨著價格信號扭曲和市場機制失靈等潛在風險。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需求函數失真」和「價格黏性陷阱」。

平台對消費者的補貼,是通過人為干預,而不是市場定價來影響價格。在「補貼」的推動下,價格很容易偏離供需均衡點,導致供需不匹配。一方面,大量非剛性需求受補貼吸引湧入,一旦需求退潮便會迅速流失,幾乎沒有忠誠度可言;一方面,補貼加速市場幻覺,導致資源錯配,影響高價值創新領域的投入,違背帕累托最優原則。

舉一個例子:在這一輪外賣補貼中,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奶茶——它甚至到了「零元購」的地步。

這背後的現實原因不難理解:今年夏天的酷熱催生了更多的解暑需求,吸引了很多「新人」;奶茶客單價低,用戶經濟負擔更小,沒有什麼消費「罪惡感」。此外,相比於眾口難調、價格不菲的午餐和晚飯,奶茶更具備「集體屬性」,更方便家庭聚會、學校、辦公室等場景,「請客」和「回請」也意味著更高的復購率。

平台的思考,同樣是非常現實的:十幾塊的奶茶比幾十塊的午餐更便宜,「滿30減15」的午飯,永遠沒有「滿15減15」的奶茶性感。而且,同樣的支出平台可以分散給更多的訂單,從而推高企業的日均訂單數量——不用等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整個酷熱的夏天,就是平台最好的營銷官。

外賣大戰帶動「奶茶熱」社交媒體截圖

外賣大戰帶動「奶茶熱」社交媒體截圖

但是,爆單的奶茶市場,真的是中國奶茶行業的實際嗎?恐怕不然。

根據紅餐大數據,從2023年11月到2024年11月,已經有高達19.7萬家奶茶店閉店倒下;開奶茶店的投入回籠時間也在變長——據晚點報道,多位霸王茶姬的加盟商表示,目前的回本周期大概要拉長到2-3年。

現在外賣市場巨額補貼之下的「奶茶繁榮」恐怕並非常態——至少在最近兩年,它不會發生。

燒錢補貼還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價格黏性陷阱(Sticky Price Trap)。

暑假的外賣補貼,會固化用戶對「低價」的心理預期,甚至「心理錨點」。如果平台和企業提價甚至減少補貼,就會帶來需求的驟然下滑,掉入「不補貼即流失」的囚徒困境。

如果用戶只是因為「低價」從A平台轉換到B平台,那麼這樣的繁榮必然要掛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此外,補貼也會帶來用戶心理依賴與價值感知陷阱,這恰恰是「好生意」的反面。

高額的補貼會干擾用戶對商品價值的基準判斷——換句話說,企業的正常定價會被視為「溢價」,削弱品牌的溢價能力;與此同時,持續的補貼會使用戶對優惠敏感度降低,抬高平台和企業的成本曲線,市場費用的上升,一定會佔用企業用於研發和供應鏈的投入。長期來看,它們對平台和企業而言是不利的。

中國企業乃至整個中國消費,現在正在品質化、品牌化轉型的關鍵期。中國外賣市場也不例外,建立在低價之上的數量沒有太多意義——消費者需求已經從「送得快」轉向「吃得好」,商家也要從「賣得多」轉向「活得久」、「活得好」。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當然要鼓勵補貼帶來的積極意義,但也不能忽視它帶來的潛在問題,不能被虛假繁榮所欺騙、蒙蔽。

中國外賣市場,不應被低質量內卷透支未來

我們反對低質量、無意義的內卷。內卷的內在問題,在於它沒有創造新增價值,也沒有服務於整個社會的帕累托改進。帕累托改進是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但「內卷」的惡果往往是,在讓所有人境況都變差的同時,甚至也沒有讓任何一方變得更好。

但我們並不反對「卷」。恰恰相反,我們一直倡導和鼓勵,今天中國的互聯網平台,乃至各行各業的企業,都應該去卷技術、卷創新和卷社會價值。「卷」的本質,是力爭上遊,是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做到無可挑剔,一路做到全球領先——古今中外的各個品牌和頭部,幾乎都經歷了這個過程。

外賣市場越熱鬧,我們就越應該對燒錢補貼保持冷靜,警惕「低質量內卷」的捲土重來。

好生意不是靠燒錢補貼建立的,而是源於可持續增長、品質提升和創新能力。過去十年,中國外賣行業經歷了「增長越快,『內卷』越重」的怪圈,商家利潤壓縮、食材品質下降,甚至出現「幽靈食堂」,令人觸目驚心。在補貼用戶的同時,中國平台同樣應該注意補貼品質商家,提防「劣幣驅逐良幣」,讓優秀的商家成長,讓不良商家出局。

燒錢補貼,無法為企業建立真正的競爭門檻。真正的競爭壁壘,不是「我補貼的錢比其他平台更多」,而是「我的供應鏈比其他平台更可靠」。健康的競爭思維不是燒錢邏輯,而是供應鏈邏輯、品質和品牌邏輯。事實上,行業里已經有企業認識並把握到了這一點。外賣市場的商業模式競爭,其實已經拉開了帷幕。

今年6月,京東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劉強東曾向觀察者網提到,京東做的所有業務100%都是圍繞著供應鏈,包括今天做的外賣。劉強東表示,外賣市場很大,京東外賣未來會出現一個跟美團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期待這種商業模式能夠真正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能讓消費者買到高性價比且安全的食物。

7月8日,京東外賣公布「成績單」,上線4個月,已有近200個餐飲品牌在京東外賣銷量破百萬。京東公告同時宣布,京東外賣將正式啟動「雙百計劃」,扶持更多品類標杆品牌銷量破百萬。京東外賣計劃投入超百億元真金白銀,通過5A級商家服務體系,幫助更多品質餐飲商家實現線上生意可持續增長,共同為消費者提供品質外賣更好體驗。

卷供應鏈,卷品質外賣,卷做大蛋糕,甚至是卷平台、商家、消費者的互惠生態……這樣的「內卷」應該多來一點。

我們甚至可以暢想,有一天中國企業還可以「卷」到海外,讓全球消費者看到中國速度和中國美味的二重唱——就像中國製造向中國品牌躍遷一樣,口碑、品質和品牌,正在成為中國商品和服務新的關鍵詞。

奶茶店「爆單」景象社交媒體截圖

奶茶店「爆單」景象社交媒體截圖

讓人們印象深刻的,不應該只有低價。中國外賣市場,不應該被低質量內卷透支未來。

站在這個角度上,我們再去反思「共享單車泡沫」,或許又會得到新的啟發。

冷靜對待補貼的狂熱,中國外賣行業升級,要注意「去資本化」和「精細化運作」。

去資本化的本質,就是警惕資本催熟模式的必然潰敗,警惕補貼對優質供給的「捧殺」。平台要做的是尊重市場規律,真正去扶持商家、支持行業,而不是催熟某幾個行業。在企業爆單、平台沖單的同時,互聯網平台比任何人都要更警惕虛假繁榮。對一個平台而言,健康的市場生態,應該比自己的市場地位更重要。

精細化運作,其實就是讓補貼落到真正需要補貼的地方去,去掉對單量甚至市場地位的盲目迷信——對互聯網平台而言,這可能是一個並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更好的商品和服務,更好的騎手保障,更多元健康的商家供給,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市場地位」呢?

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已經為行業指明了方向。對京東、阿里、美團等外賣市場新老玩家而言,無論是流量向善、科技向善,還是演算法向善,在補貼之外的廣闊天地,依然大有可為。整個社會也渴望看到補貼和單量之外的更多「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