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9 7 月

浙商們的「灌雲夢」

原題:法治化營商環境成為企業家們的期盼

浙商們的「灌雲夢」

48003dc3-9b2d-4568-b486-5f03bed2fb67f6501b18-9d4a-4c4e-bfe2-0fd82ed338cf

2011年,江蘇灌雲恆仁·嘉天下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入「省地節能環保型住宅國家康居示範工程實施項目」。

338a3667-026b-4252-923b-09ffd198f5edf960af8c-3bfe-4f2f-a3ae-75c313dac5bc

2011年,「省地節能環保型住宅國家康居示範工程實施項目」審批文件,其中恆仁·嘉天下入選該項目。

法治周末記者 朱雨晨

11月17日19時,江蘇省灌雲縣電視問政欄目《監督進行時》正式啟動。首期節目即是當地企業最為關切的《項目監督進行時》。

《項目監督進行時》以「關切企業助營商,聚焦項目轉作風」為主題,灌雲經濟開發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行政審批局、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等7家職能單位現場接受質詢,並針對問題給出解決方案和整改措施。

這是今年新任縣委書記蘇鋒到任之後,針對營商環境推出的一系列舉措之一。

受邀作為現場嘉賓觀看節目的部分企業代表,在觀看完節目之後紛紛表示:「很尖銳的問題,都在現場提出,由相應的部門來作出解釋。地方的這些措施,讓我們投資商看到了曙光。」

而在此之前的幾年中,這些外來投資者飽受灌雲營商環境的困擾,這是他們苦惱的來源——尤其是當他們在法律問題上陷入麻煩。

「從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視營商環境的優化,中央提出法治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創造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保障。」中國商報營商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李海洋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公平公正,各類產權的所有者安心放心,市場的創業創新創造動力才能更加強勁。

投資遺留問題讓商會左右為難

灌雲縣,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位於江蘇省東北部。素有「東海福地、北方水鄉」和「東贏勝境,少昊古國」之稱的灌雲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對外開放縣之一。

數據顯示,早在2008年,灌雲招商引資引進內聯資金就突破了50億元。此後勢頭不減,一直保持在高水平引進狀態。2018年、2019年更是連續兩年上榜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坐落在灌雲縣西苑中路2號的新世界大酒店,是每一個到灌雲來考察項目的浙江商人必到的地點之一,因為灌雲浙江商會就設在酒店四樓,而商會是浙江商人的娘家,從娘家這裡探知的消息更為準確。

然而,最近一段時間,灌雲浙江商會會長陳進良和秘書長應春枝面對這樣的諮詢卻很是左右為難。

「灌雲近些年的招商引資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僅我們浙商企業在2010年至2018年為當地的納稅貢獻平均就在50%以上。但是,灌雲的總體營商環境還有待提升,尤其是一些招商引資的遺留問題亟待解決。」陳進良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現在來投資的企業是當地有關部門領導好不容易才招進來的,如果我們對灌雲的營商環境說實話,那無異於給來考察的企業當頭澆了一盆冷水,這次招商引資可能就黃了;而如果說假話,那又辜負了企業對娘家人的信任。」

灌雲浙江商會成立於2006年,成立之初只有19家會員單位不足60人。到2016年,已發展到128個會員單位近4000人,涉及裝備製造、精細化工、房地產開發、五金電器、生物醫藥,以及建材業、服務業等諸多領域。

灌雲浙江商會投資事業的發展,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灌雲招商引資的發展水平。但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招商引資的遺留問題也成為了企業、社會關注的焦點。

陳進良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當下,灌雲浙商企業最為關切的是來灌雲投資的浙江商人、江蘇恆仁置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恆仁公司)總經理倪衛東被判故意毀壞財物罪一案。「這是灌雲招商引資的遺留問題之一,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置。」陳進良說,這成為他們投資者的一塊心病。

2014年6月16日凌晨發生在灌雲當地的一次拆遷,被當地指控系倪衛東和政府官員以及其他被告人「共謀計議」而來,涉嫌犯故意毀壞財物罪。該案2019年曾被連雲港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事實不清」撤銷了灌雲縣人民法院的判決,發回重審。灌雲縣法院重審後,於近日再次判決倪衛東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

在灌雲縣人民法院重審開庭時,不少灌雲浙商企業主參加了旁聽。

陳進良說:「恆仁公司和政府簽約拿的是凈地,凈地代表拆遷是政府的事情,政府要將凈地交給企業來開發。政府在拆遷過程中發生的事情,本就應由政府來承擔責任。」

「我們希望有一個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這樣我們才有繼續在灌雲投資的信心。」不少灌雲浙商企業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灌雲縣法院有關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被告人已上訴,我們靜待二審結果。

李海洋表示,一個地方營商環境的好壞,涉及「開辦企業、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法治化程度、保護中小投資者」等25個一級指標,共涉及市縣所屬39個相關部門。具體反映到現實中,營商環境的好壞,企業最有體會。開辦企業的過程中,辦事方不方便、順不順利;企業開辦後,企業和企業家的合法權益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這些點滴貫穿在其中。

毛地當凈地掛牌惹的禍

恆仁·嘉天下地產項目,位於灌雲縣水利路與建設路交匯處,緊鄰灌雲縣政府和灌雲高級中學,是2011年住建部確立的國家康居示範工程實施項目之一。而恆仁·嘉天下正是倪衛東在灌雲所投資的項目。

2009年,倪衛東和公司股東應邀到灌雲考察項目。彼時,倪衛東他們同時考察了河南鄭州高新區。他們最終選擇灌雲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灌雲的投資環境「給人感覺很好」。

那時候,初來灌雲的他們受到了政府的特別禮遇。2010年,恆仁公司通過招拍掛程序獲得灌雲縣陸庄地塊367.9畝國有土地使用權之後,倪衛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政府的座上賓,常常被作為特別嘉賓介紹給其他考察企業。

2010年來灌雲投資酒店的陳進良,也感覺那時候灌雲的營商環境很好。他回憶,那個時候一個項目引進來之後,需要到各部門辦理的手續,都由一個專門對接的政府領導負責到底。

順利拍下陸庄地塊之後,恆仁公司按照土地出讓合同約定,繳納了兩億多元的土地出讓金。根據縣長辦公會議紀要及土地出讓合同約定,灌雲縣政府應當在2010年5月12日前完成拆遷並向恆仁公司交付凈地。

同年4月啟動的拆遷工作,因種種原因兩次中途叫停,直到2013年政府還遲遲不能交地,項目一再延誤。

2013年年底,政府交付了80餘畝凈地讓恆仁公司做先期開發。另一邊,拆遷還在繼續。而2014年6月16日凌晨,由灌雲縣侍庄鄉(現為侍庄辦事處)拆遷工作領導組副組長組織拆遷公司的人員,針對被拆遷戶陸某某戶的一次拆遷,成為了倪衛東的獲罪根源。

這次拆遷被指控系倪衛東等5人「共謀計議」而來。這其中1人系原侍庄鄉拆遷工作領導組副組長,另3人系合伙人,以江蘇雲申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名義與原侍庄鄉人民政府簽訂拆遷承包協議,承接陸庄地塊的拆遷工程。

一審法院認定,倪衛東等5人犯故意毀壞財物罪。

連雲港中級人民法院在二審中以「事實不清」,撤銷了一審法院的判決,發回重審。灌雲縣法院重審仍然判決倪衛東有罪。

在灌雲當地的房地產開發商看來,拆遷過程中出現的矛盾,表面雖與當地百姓的訴求不無關係,但根源卻在於政府將毛地當作凈地來招拍掛,導致拆遷工作中出現一系列問題以及對投資商不利的後果。

2004年最早到灌雲搞房地產開發的浙江商人蘇榮漢和2008年到灌雲搞房地產開發的福建商人馮濟育對此都深有體會。「我們和政府簽約拿的都是凈地,但2012年以前,政府招拍掛的實際上都是毛地。」

蘇榮漢、馮濟育均表示,把毛地當作凈地來招拍掛,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政府承諾的凈地交付往往無法如期交付。以恆仁·嘉天下項目為例,政府本來承諾在開發商繳納土地出讓金3個月後交付凈地,結果7年後才交付了不到一半,9年後才實現全部交付。

據倪衛東反映,與恆仁·嘉天下一街之隔的九龍港水街項目,2008年就簽約了,但直到目前土地也還沒有全部交付。

「如果凈地能夠及時交付,恆仁·嘉天下的項目在2016年就能全部完工。對於房地產開發來說,時間就是最大的成本。如今一拖近十年,項目資金占用成本巨大,這期間的損失怎麼計算?」倪衛東說。

投資商們的殷切期盼

「對灌雲我們是有感情的。我們是當年被灌雲縣政府招商引資來的企業。多年來,我們已經把灌雲當成了第二故鄉,奮鬥在灌雲,紮根在灌雲,我們期盼著灌雲越來越好。所以,我們非常重視灌雲縣能按照中央的要求以實際行動打造好營商環境。」陳進良對法治周末記者如是說。

據陳進良介紹,恆仁公司是當地的納稅大戶,從2014年至今已納稅超過兩億元。倪衛東還是灌雲慈善總會的名譽會長,每年捐贈20萬元做慈善。所以,倪衛東的問題,灌雲浙商企業都很關切。

灌雲浙商企業在聯名寫給連雲港市委的信中認為,這個案子的形成有著許多問題,需要查清幕後情況。

201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企業家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強調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重大意義,提出慎用刑事法律等。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葉林稱,《通知》將企業家人身和財產權利作為保護重點,強調慎用刑事法律,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則,嚴格劃分罪與非罪、合法財產與非法所得、個人財產與家庭財產和企業財產的界限,切實糾正涉及企業家的冤錯案件,強調保護企業家的自主經營權,成為《通知》的最大亮點。

葉林認為,在構造營商環境上,《通知》致力於全方位改善企業家健康成長的良好營商法治環境,提出了創新司法理念和司法體制、構建新型政商關係的思路。並突出對企業家人身和財產權利的保護,有助於增強企業家投資創業信心,穩定市場預期。《通知》特彆強調要妥善認定政府與企業簽訂的合同的效力,人民法院起草司法政策時,應當注意聽取企業家的意見,形成「親」「清」的政商關係。

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在司法實踐中,從公安到檢察院到法院都出台了保護營商環境的相關措施,強調要保護民營企業及企業家的合法人身、財產權益。

李海洋表示,實踐中,一些地方尚存在「人走茶涼」的現象,任上的領導推出的營商政策,因為升遷或者調離,導致原有政策難以為繼。保持營商政策的穩定性,才有利於企業發展壯大。政府要做好地方營商環境評估,並細化到各個部門和責任人,具體落實執行到實處。「不要瞎折騰,要做好長期規劃,官員的目光要放長遠些。」

陳進良對此深有感觸,在他看來,一個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應當符合三點:一是,貫徹落實當前的招商政策,而不是招進來以後就撒手不管了;二是,解決好重大的遺留問題,建議由專門的領導負責,組建專門的工作組,全縣進行摸底排查,分類解決;三是,確實保護好外來投資人員合法的人身安全、財產權益。

在最近灌雲縣舉行的一次招商引資大會上,縣委書記蘇鋒嚴肅提出:一定要加強對外來投資企業的保護意識。

這一句話擲地有聲,給陳進良和與他一樣的外來投資企業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