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8 7 月

中國9月工業企業利潤大減27.1% 人大將再宣布刺激措施

中國9月工業企業利潤大減27.1% 人大將再宣布刺激措施

2024年9月18日,工人在浙江省金華市的零跑汽車工廠的電動汽車(EV)生產線上工作。


中國公布的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27.1%。數據發布同時,中國官媒報道,14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2次會議將於11月初舉行,市場期待進一步財政刺激措施。

  • 中國8月工業利潤由盈轉虧 同比大減17.8% 央行放水能挽救經濟?

中國統計局27日公布數據顯示,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3.5%,其中國企降幅達6.5%。其中9月份單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27.1%。

中國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師於衛寧解讀時表示,從價格看,9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降幅繼續擴大,對企業收入和盈利形成較大壓力;此外,前9個月企業收入增速較前8月回落0.3個百分點,最後,企業成本增速快於營收增速,導致企業毛利下降。「今年8月份以來,同期基數明顯抬高也給利潤恢復帶來壓力。」

王國臣:中國明年恐陷滯脹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在民進黨中國事務部舉辦的「中國經濟風險」座談會指出,中國目前的經濟前景只有兩種可能。其一是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已經3年,即使近期政策短期效果有限,中國經濟一定會趨於停滯;但更值得關注的是會不會發生系統性的風險,所以中國只有緩慢的崩潰與立即崩潰兩種可能。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示警,中國明年面臨滯脹壓力。(民進黨中國事務部提供)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示警,中國明年面臨滯脹壓力。(民進黨中國事務部提供)

他分析表示,中國前三季GDP為4.8%,據長期估算,從2022年以來,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與實際情況的誤差逐漸擴大,今年誤差達兩位數。實際增長率扣除潤飾後僅約4.2%。另外,30家投行也預測,中國全年GDP增長率平均為4.8%,若要達成官方目標5.0%,換算起來第四季度需達5.2%的增長率。「第四季高於前三季的GDP,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來只有三年出現過。換句話說,全年要達標其實是困難的。但因為中國每年年底都會調低前一年的GDP,所以 『技術上』是做得到的。」

他列舉中國經濟面臨衰退、金融、債務以及外部等七大風險。其中最受各國關注的是產能過剩問題。王國臣指出,儘管中國政府砸錢推升GDP增長,但是工業產品庫存已經成長兩成,將導致資不抵債的嚴重後果。「此外,中國通貨緊縮持續發酵,但是明年面臨更嚴峻的是,食品價格鬆動,地方政府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價格,未來可能從通縮轉向停滯性通貨膨脹。大家收入減少,又面臨物價上升壓力。」

市場觀望中國全國人大刺激措施

中國政府近期出台多項刺激經濟政策,只剩最後兩個月能衝刺今年經濟增長,這攸關中國政府設定的GDP增長率5%能否達標。

新華社報導,中國人大常委會25日召開,會議決定,14屆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2次會議11月4日至8日在北京舉行。

《華爾街日報》 指出,由於全國人大是中國最高立法機構,有權批准外界認為對促進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財政刺激措施,市場一直在焦急地等待有關會議召開時間的消息。

中國經濟前景高度不確定性

不過,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黃智聰在座談上解讀,「即使中國大陸花再多的金錢,再多的經濟政策,只要不確定性存在,經濟不會有太多的改善。即使經濟成長率達標5%,也是用錢推砌出來,未來可能產生更大的副作用,還要用更多的政策彌補這一次政策產生的大問題,」。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黃智聰指出,只要中國經濟發展路線存在不確定性,經濟難有所改善。(記者 黃春梅攝)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黃智聰指出,只要中國經濟發展路線存在不確定性,經濟難有所改善。(記者 黃春梅攝)

黃智聰列舉,過去中國多次推出經濟刺激政策,例如2008年四萬億救市計劃,2015年也曾允許用借來的資金炒股,最終都沒有解決結構性的問題。即便在2020年新冠疫情後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成為全世界唯一正成長的國家,但是房地產風險更加劇。他直指,「中國大手筆刺激經濟,但根源在於對未來前景的高度不確定性。無論是民眾、企業,還是外資,因缺乏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信心,往往選擇觀望或撤資。」

他認為中國不確定因素來自於未來經濟發展路線,中國過去走的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但還是偏向市場經濟路徑,然而,如果加重社會主義權重,將更加深私部門的不確定性。

鄭政秉:從未有非市場經濟國家成功前例

台灣的雲林科技大學財金系教授鄭政秉在座談中分析,目前對中國中長期經濟前景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中國走向「日本失落30年」後塵;另一則是主張中國走向蘇聯崩潰的後塵,這一派別包括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西莫格魯(Acemoglu)、約翰遜(Johnson)、羅賓遜(Robinson)以及中國經濟學家許成鋼、吳國光等人。他比較鄧小平路線是攫取性政治制度,但採取包容性經濟制度;不過,習近平在政治和經濟都是攫取性制度。「百年來沒有一個國家,走非市場路線、非民主路線,經濟發展曾經成功過,」他說。

台灣的雲林科技大學財金系教授鄭政秉表示,百年來沒有一個國家,走非市場、非民主路線,經濟發展成功過。(記者 黃春梅攝)

台灣的雲林科技大學財金系教授鄭政秉表示,百年來沒有一個國家,走非市場、非民主路線,經濟發展成功過。(記者 黃春梅攝)

鄭政秉說,儘管中國過去40年在5G、量子力學以及太空方面,取得的專利數與人均發表量接近中國,短期之內還能支撐其競爭力。另外,中國在出口方面受到歐美抵制,但是,「一帶一路」、南方世界還能使其經濟不至於立即性崩潰。然而,中國經濟增長率逐漸放緩,未來兩三年可能僅維持在2%到5%之間。

「政治大幅的左轉,加上地緣政治衝突風險日益升高,包含朝鮮、伊朗加入所謂的』邪惡軸心』,諸多不利的因素加總,長期而言,中國經濟必定會走向衰退,之後可能連維持1%都很困難。」鄭政秉補充說。

責編:許書婷、李亞千    網編:瑞哲

本文來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