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8 7 月

中國10月製造業PMI結束連5月萎縮 地方債息突破1萬億埋患

中國10月製造業PMI結束連5月萎縮 地方債息突破1萬億埋患

中國10月官方製造業活動指標出現反彈,結束了連續5個月的萎縮。


中國官方周四(31)公布10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50.1%,這是自4月以來首次進入50%以上的擴張區間。在市場高度期待人大常委會11月初公布財政刺激措施的同時,地方債息首次突破1萬億人民幣成拖累財政一大隱憂。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10月份PMI50.1%,比前一個月上升0.3個百分點。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型企業PMI分別為51.5%49.4%,比上月上升0.90.2個百分點;然而,小型企業PMI47.5%,月減1.0個百分點。

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及中國大陸研究所兼職教授陳松興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由於中國政府將資源主要分配給國企和央企,造成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經營困難。相形之下,儘管國企和央企生產效率較低、獲利能力不強,但是政府仍優先支持它們以穩定經濟數據。

中國目前面臨經濟信心危機,中國政府必須在數據上力求正面數據,以免進一步加深民眾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因此,政府對國企的數據調整空間相對較大,他說。

這次的數據中,新訂單指數位於臨界點的50.0%,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官方稱,表明製造業市場需求總體水平與上月基本持平。

《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10月份官方製造業活動指標出現反彈,結束了連續5個月的萎縮,表明在中國政府努力重振經濟之際,中國經濟迎來初步復甦跡象。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指出,據美國中國褐皮書周三公布的調查顯示,該調查針對1018日至25日期間的1436家中國企業,結果發現製造業產較去年有所改善,國內與出口新訂單也增多,其中來自美國的出口訂單在10月下降幅度有所減少。

本台評論員、旅美中國經濟學家程曉農表示,製造業PMI數據本身很主觀,只能做參考,不必太介意百分點上下有一點點變化。原因是數據來源是訪問企業經理,看到上面抓得這麼緊,誰還敢講壞話。此外,中國國家統計局訪問得來的數據可以調整,改得讓習近平開心些。

中國地方債息突破1萬億元

儘管製造業有所反彈,但是,中國地方債務宛如滾雪球,前三季度地方債利息支出首次突破1萬億元。據第一財經報道,中國財政部披露,截至今年9月末,中國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增至約44.74萬億元。今年前9個月,地方政府債券支付利息約1.04萬億元。

報道指,將到期政府債券本金高達23萬億元,但由於償債資金8成以上來自借新還舊,地方實際拿出真金白銀償還壓力相對較小。但地方政府債券利息不被允許借新還舊,因此利息支出更能反映地方償債壓力。

中國財政部長藍佛安本月12日在回應地方化解隱形債務相關問題表示,2024年以來,已安排了1.2萬億元債務限額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和消化政府拖欠企業賬款。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但他並未提供更多的細節。

中國的債務問題並未真正消化,只是透過搬家的方式轉移債務,程曉農分析,地方政府財政困難,無力償還債務,每年需透過新債持續運作。債務已從地方擴展到中央。他談到中國中央政府也依賴銀行的資金填補財政缺口。雖然中國工商銀行等官銀名義上為商業銀行,但實質上是中國財政部的口袋,老百姓的存款被政府挪用,即便民眾想提款遭拒絕也無可奈何。

如今銀行成為中共的最後支柱,已面臨資金短缺的生死存亡關頭。由於財政極度困難,公務員降薪、學校裁員,甚至削減對醫療與社保的補貼,導致公共服務系統崩潰。中國財政缺口持續惡化,形成惡性循環。因為政府必須更依賴銀行,但最終銀行體系也可能無法支撐,程曉農說。

刺激方案投資基建還是調整結構失衡?

率先喊出10萬億刺激計劃的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一篇投書指出,去年中國GDP總量達126萬億,可以考慮按GDP總量10%的比重,確定刺激計劃的規模。他認為這次應是人力資本投資,例如醫療衛生、教育和社保等。

陳松興表示,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充滿矛盾:一方面需要放水刺激經濟,以達成年底5%的經濟增長目標;另一方面,資金流向地方政府,若不進行基建投資,難以推高GDP。但並未解決根本問題。

他說:中國目前經濟狀況,如同庸醫一開始誤診,還下錯藥方子,並未處理源頭的問題。中國長期以來依賴出口拉動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後,通過4萬億投資債務支撐基建,但忽視了社會保障網和消費需求的建設,導致經濟結構失衡。如今,公共服務面臨困境,例如公立醫院難以支付薪資。

陳松興曾撰寫過一份中國的醫療體系依賴以葯養醫的報告,指出中國的醫院通過與藥商合作支應龐大的開銷。然而,隨著藥商自身也陷入困境,這一模式無法持續運營,這樣的資金缺口,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

此外,基礎服務如醫療和公共交通面臨資金短缺,同時水電企業因虧損而漲價,這導致民眾面臨通貨膨脹壓力。如果中國政府大量發債、大水漫灌,中國經濟可能從通縮轉向通脹。

責編:陳美華 許書婷

本文來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