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8 7 月

「十萬億」經濟刺激下,習近平是在考慮改革嗎?

「十萬億」經濟刺激下,習近平是在考慮改革嗎?

「十萬億」經濟刺激下,習近平是在考慮改革嗎?


在中國的經濟數據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媒體曝出中國正在考慮新一輪的提振經濟計劃,同時習近平在省部級領導幹部會議上大談「深化」改革,這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對中國經濟未來走勢有何影響?

距離2024年結束只有兩個月,據路透社報道,中國可能會在美國大選結束後考慮發行10萬億人民幣(約1.4萬億美元)債券來提振經濟。

與此同時,10月29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講話,講話中多次提出要「深化改革、」「推進改革」。

同時,被認為是「10萬億刺激計劃」觀點的提出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一場公開論壇中解釋說:用刺激加改革的辦法,花錢建新制度,為中長期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創造不可或缺的制度條件和政策環境。

這一系列舉動引發猜想:中國政策會在經濟壓力下再次轉向改革開放嗎?

特殊的開會時間點

據中國央視報道,在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或中央全會後,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是一種「加強思想理論武裝、推進決策部署落實」的重要方式。但是,此類專題研討班一般在每年年初舉行。此次研討班是中共十八大以來首次在當年第四季度舉行。

華盛頓Jamestown研究中心中國研究員林和立對自由亞洲分析說,這反映了習近平當前的承壓程度,「說明他必須要在第四個季度開個會,傳達一些新的精神,同時說服各級黨政部門。」

本台特約評論員、中央黨校原教授蔡霞也認為,這個會議的參加規模是正省級的幹部每個省必須有一個人參加,政府各部部長及國務委員也必須參加,這個規模的會議此前都是在1月中旬召開,「這次在10月底召開說明什麼?是經濟真的危急,習坐不住了,就是到年底他就必須要把今年的經濟計划下了死命令完成。」

林和立還注意到,在這個研討班的前一天,10月28號的政治局會議上,再次強調了「民主集中制」。他認為,「很明顯是批評過去習近平的霸道作風,也不排除有一些已經退休的常委,可能是過去管經濟的常委,通過政治局常委給習近平有很大的壓力,不能只有集中,還要民主啊。」

在王劍看來,選擇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點舉辦這個研討班,是為了第四季度的中央經濟會議做準備。「儘管習近平同意採取措施刺激經濟,但是其經濟形勢是越來越差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規模比三中全會要大,是國務院跟中共中央一起開的會,這個會上要總結今年的經濟形勢,為明年的經濟政策拿主意。這對習近平來說也是個雷,就把鎧甲(改革)穿起來唄,就是習近平跑到中央黨校講改革的原因。」

2018-07-04T070815Z_961681726_RC16089C6B50_RTRMADP_3_CHINA-HONGKONG-PROPERTY.JPG
圖為改革先鋒廣東中山;習近平是否同意加快改革開放的速度,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號。(路透社圖)

中共是在考慮新的改革嗎?

在這次開班講話中,習近平多次提出要深化改革、堅持改革,引發外界對於中共是否要再回到改革開放的政策上的猜想。但自由亞洲採訪的多位專家對此並不樂觀。

林和立表示:「習近平是不是同意採取鄧小平當年提出的改革開放路線?我們看習近平的講話,對於吸引外資,就是鄧小平改革開放中的一個重要步驟–把中國的門打開、對外資採取優厚的政策,這個一點也沒有提,所以目前看,這個10萬億的投入純粹是國內的事情,假如說這個習近平是同意加快改革開放的速度的話,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時評人王劍認為,習近平此次講話主要目的在於澄清自己的作為。「習近平主要是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設計推進的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是他主政之後,他其實意思就是我從上台開始到現在就是在搞改革的,然後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則的,那麼原則是什麼呢?就是習近平版的四項基本原則。習近平只要講改革,他都會強調四項基本原則,強調該改的改、不該改的不改。什麼不該改?黨的領導不能改,專政不能改。這就是既要又要的邏輯,我既要改革又要專制,以後查起來習近平完全沒責任,我該說的我全說了。」

在Old Dominion大學國際商務教授李少民看來,談中國改革時,要釐清是什麼意義的改革。「如果按中共的理解,按鄧小平的改革,只要能把這個宣傳搞上去,能讓這個大家富裕,那就是好主意;還有一個改革,是老百姓或者說從更大的歷史觀來說,中國要往哪兒走,那麼我們都說中國應該還是走向民主和自由,和真正的市場經濟,包括最近三位獲得了諾貝次獎的經濟學家說的,所有影響國家發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政治制度,究竟是包容型還是攫取型,包容性就包括是不是讓大家參政,這條共產黨肯定做不到。」

蔡霞則認為,雖然習近平提到了改革,但仍然不是要改革,只是側面宣告了二十屆三中全會決議的破產:「他現在打的改革的旗號,但不是講政治的這些東西,而是主要講經濟這一邊,而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議就是政治為主,是以國家安全取代經濟建設為中心,現在這個會議,這種說法其實是宣布了二十屆三中全會路線是碰了壁的。」

雖然沒有提出經濟改革的政策,但蔡霞認為,應該尤其要注意講話中的一句話:「總書記指出,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外貿、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

她認為,這個信息反映出習近平對於外資的大規模撤出「坐不住了」,「他現在要用這句話,希望在某些方面讓各省自個去干,暗含的意思是你們可以去和國際資本勾搭,怎麼勾搭我也不管了,給地方政府開口,但是共產黨是死不認錯的,他就是說下面讓自個兒去做,自己去創新。」

但蔡霞對結果並不看好。「我覺得也沒什麼用,因為習近平這些年來在黨內已經搞得人人都很恐怖了,正因為他沒有明確的說法,你現在即便放一個口子,讓下面的人去做,但是你不知道他哪天因為沒有明確政策,又來一個反攻倒算,把人家創新的全部一風吹說你們胡作非為,共產黨人人都不傻,沒有多少人能在風向不明的時候去那麼做。」

「十萬億」計劃會有何效果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考慮的「10萬億刺激計劃」中,有4 萬億元專項債券,用於購買閑置土地和房產,6萬億元特別主權債券用以幫助地方政府管理賬外債務風險。

據中國媒體《南方日報》報道,不少地方政府在上半年預算執行報告明確提出「基層財政運行困難,防範化解風險壓力加大。」比如,安徽省在《2024年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及下半年工作意見的報告》中明確指出,部分縣區財力較為薄弱,「三保」運行形勢偏緊,少數縣區債務化解任務較重,財政平穩運行存在一定壓力。

林和立認為,在目前的地方債務及中國房地產市場狀況下,這10萬億是否有助於提振房地產市場和經濟形勢,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到結果。「目前中國人的消費意願很低,雖然說政府可能會在買房子上給予補貼,或者通過財政投入的一部分把商品房改為補助房,可是引不引得起一般居民的購買力,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根本是因為一般人的收入已經減少了很多,要他們有信心對房子投入這麼大的一筆投資,這個是不容易的。」

李少民認為,中國政府或許可以靠發債籌集到10萬億資金,但這筆資金目前的用途,「主要用新債還舊債,都是去救地方債務,說明地方政府有很多債還不起,另外可能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欠款,另外,地方政府也不敢花錢了,誰也不敢開工或者是有新項目,就是沒有想辦法去投資,效果就會小很多了。」

但提出「10萬億刺激計劃」觀點的劉世錦在29號表示,重點並非「10萬億」,而是「為了穩定經濟,有必要採取短期刺激措施」。

《南方日報》也在29日報道中表達了相同觀點:債務置換的本質是「以時間換空間」,即由高息的、剩餘期限較短的債務轉化為低息的、剩餘期限較長的債務,雖不會降低存量隱性債務餘額,卻能有效減輕短期集中償債壓力。

文章引用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溫來成接受《證券時報》採訪的觀點:「一旦置換資金到位,將有效改善地方財政的運行狀況,進而在未來兩年內顯著降低地方政府債務違約或爆雷的風險。」

據《北京商報》,中央財經大學黨委常委李建軍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介紹,截至2024年6月,中國地方債務總規模約100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債券餘額為42.23萬億元,城投帶息債務餘額為57.16萬億元。

王劍分析說,2023年中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7 萬億人民幣,今年1到9月收入為16.3 萬億人民幣,目前有地方政府欠款約有12萬億人民幣,地方債達100餘萬億,「我覺得中國政府遲早會被它自己借的這些債埋葬」。

中國經濟三駕馬車只剩「外貿」

針對劉世錦在發言中公開反對的「直升飛機撒錢」式的做法,李少民認為,「不向消費傾斜,應該是政府結合掌握的居民存款數據,知道居民實際上並不缺錢,缺的是消費的信心。」

據《第一財經》統計,過去8年間,中國住戶存款(居民存款)佔比不斷上升,從2016年的佔比39.7%上升到2024年4月的49%,居民存款餘額約145萬億,增長超一倍,中國居民的儲蓄率達44.3%。

李少民說,居民儲蓄率增加是老百姓對未來缺乏信心的表現之一:「這個存款餘額已經超過中國一年的總產值了,儲蓄率百分之四十幾,就是說幾乎你掙一塊錢,有四毛多都存起來了。中國的人均收入是低於發達國家的,所以他在這個日常支出占他的工資比重比發達國家要高得多了,他還能儲去那麼多錢,為什麼存錢啊?就是因為不相信未來出現了困難政府會幫助,不相信政府會給我足夠的錢養老,就是大家也對這個制度沒有信心的表現嘛。」

「消費、投資、外貿」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但在李少民看來,目前只剩「外貿」一駕馬車,所以中國本質是害怕脫鉤和關門的。

他對自由亞洲分析說,「中共心裡很明白,這個體制目前主要是因為有外貿易才能維繫。如果關起門來,就是內鬥,內鬥就是一個零和遊戲,文革就是內鬥的一種形式。而且中國有低人權優勢,中國的工人工作辛苦,工資低,所以產品在世界上有銷路。同時它可以左右匯率,它把匯率壓低,使中國的產品在世界上跟別的貨幣相比便宜,他願意買。」

李少民認為,依靠這兩個優勢,中國經濟可能並不會一路下跌,「世界市場只要是向中國開放,只要世界上其他國家,能夠接受中國這種舉國模式壓低產品價格,扶持國內的產業到外國競爭,還是可以堅持很長時間的」。

責編:李亞千      網編:伍檫愙

本文來源:R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