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報導,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中俄貿易持續升溫,位於中國邊境的滿洲里成為「俄羅斯供應,中國加工」的重要樞紐,既呈現兩國經濟緊密交織,也凸顯俄羅斯經濟地位下降。而中國幫助俄國挺過國際制裁,助長戰爭經濟,也使中歐關係緊張。
紐約時報中文網24日報導,在中俄邊境的滿洲里,來自俄羅斯的火車和卡車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將用於製造傢具的西伯利亞木材、可壓成菜籽油的油菜籽,送到滿洲里進行加工。
滿洲里的官方經濟戰略為「俄羅斯供應,中國加工」,這種貿易流向凸顯了俄羅斯經濟地位的下降,俄羅斯實際上已成為中國的經濟衛星國,向中國出售原物料,依賴北京提供製成品,中國製造業的規模遠超俄羅斯。並且,這些原物料,只要中國願意也可以從其他地方買到。
報導指出,如今,俄羅斯對中國的出口占其整個經濟的近6%。這一比例與同樣受到國際制裁的伊朗相當。俄羅斯在服裝、電子產品甚至汽車方面都依賴中國,甚至俄烏戰爭中許多無人機及零件都由中國供應。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對俄出口增長了71%。
而中國對俄羅斯經濟的堅定支持,也幫助莫斯科挺過了國際制裁。中國是俄羅斯石油、木材和煤炭的最大買家,即將成為俄羅斯天然氣的最大買家。去年,兩國貿易額突破2400億美元(約新台幣7兆元),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增長了2/3。中國也從中獲益,使部分進口商品不必再受制於美國及其盟友。
如今,在滿洲里的商店貨架上,可看到史達林牌伏特加和研磨咖啡,有一家商店甚至專門出售前蘇聯領導人的半身像和酷似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Putin)的俄羅斯娃娃。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本月表示,中國對俄羅斯的堅定支持,給歐洲帶來越來越多的不穩定和不安全,「中國實際上在助長俄羅斯的戰爭經濟。這是我們無法接受的。」
不過中俄貿易在汽車領域有些許摩擦,數據公司GlobalData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夏末,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市場的佔比已達60%,引起俄羅斯本土車商不滿,並說服官方對進口汽車徵收7500美元的費用,從去年10月1日開始徵收。今年前5個月,中國對俄羅斯的汽車出口較去年同期暴跌58%。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