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送平台「零元購」補貼戰引發市場亂象,遭監管當局約談。中國官方近期推出價格法修正草案,擬將「強制其他經營者按其定價規則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列為不正當價格行為,治理「內卷式」競爭。
據新華社、第一財經等中國媒體今天報導,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起草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徵求意見。該修正草案明確不正當價格行為認定標準,規範市場價格秩序。
該修正草案共有10條,主要涉及3方面。一為明確價格串通、哄抬價格、價格歧視等不正當價格行為,並完善低價傾銷的認定標準;二為健全價格違法行為法律責任,提高經營者違反明碼標價規定的處罰標準;三是結合政府價格管理方式變化,明確政府指導價不局限於基準價及其浮動幅度的形式。
其中,在價格法第14條,經營者不得有的不正當價格行為中,擬將第二項修改為,在依法降價處理鮮活商品、季節性商品、積壓商品等商品或者「有正當理由降價提供服務外」,為了排擠競爭對手或者獨佔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或者強制其他經營者按照其定價規則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
自7月開始,餓了么(淘寶閃購)、美團、京東三大平台推出數百億元補貼,透過骨折價、零元購等方式拚訂單流量,但出現平台發券免費請喝奶茶、咖啡;有商店訂單暴增數倍,被迫參與補貼陷入虧損;外送員須配合加班跑單等市場亂象。
中國市場監管總局18日約談三家平台企業,要求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進一步規範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隨後外送平台補貼力度明顯收斂,「零元購」幾乎消聲匿跡。
新華社昨天發布4篇破除「內卷式」競爭系列評論。評論提到,平台企業搞價格戰爭奪即時零售市場,本質是用補貼催生一個不存在的「泡沫市場」,是種低效甚至無效競爭。幾乎每輪「燒錢大戰」後都伴隨新的負面效果,包括訂單利潤單薄、騎手疲於奔命等,需要市場和消費者用更長時間消化。
評論分析,不少企業在多年發展中習慣擴張數量、「攤大餅」式發展,創新能力儲備不足,難以走出「拼價格」泥潭。
今年平台被兩度約談,外送價格戰卻愈演愈烈,原因在於電商平台固守過時的競爭思維,試圖透過「低價換流量」應對外送行業,將電商領域的「雙11」、「618」等靠大額補貼增加訂單數量的模式直接套用,但外送與電商存在本質差異,像是奶茶店、餐廳等單日產能有限,且消費時間窗口極短,難以像電商可提前請工廠備貨,這一策略仍存在局限性。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