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5 8 月

前瞻綠色轉型商機論壇 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 掌握碳排 加持競爭力

台灣碳交易制度走向國際,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環境部正穩健推動總量管制碳交易(ETS),減碳要達到國際鏈結,ETS是不二選擇;他也強調,企業應掌握自身碳排、才能具備納入國際供應鏈的資格,也才能打國際杯。

田建中指出,台灣是外貿為主的經濟體,需觀察競爭對手的變化,包含中國大陸、南韓、日本及越南等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皆實施ETS。而減碳是一個相對的賽局,必須在同樣的賽制之下起跑、競爭才會公平。目前碳交所已與歐洲能源交易所(EEX)簽署合作備忘錄,積極協助台灣建立ETS機制。

企業規模不同,面臨的減碳課題不同。田建中認為,隨著永續揭露愈來愈重要,大企業因資源相對充足,未來應聚焦在國際永續揭露準則接軌,「我們必須提醒上市公司要看得更遠、更長」,因為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已發布IFRS S1與S2準則,涵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未來發布的IFRS S3將整合現行的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部分企業如台泥已開始投入自然碳匯,顯示具前瞻性布局的重要性,如此才能夠有國際化的資金挹注,對於企業永續發展而言非常重要。

至於中小型企業,資源相對有限,但仍應建立正確轉型認知與基礎能力。

田建中指出,即便僅是國內供應商,最終也會進入出口導向供應鏈,勢必需符合碳盤查要求,建議中小企業應先建立基本盤查能力與專業人力,掌握碳排,才能具備被納入國際供應鏈的資格;此外他也建議中小企業,應善用政府與民間提供的教育訓練與補助等資源,加強內部碳管理認知及制度建構。

田建中舉例,不少營建相關中小企業誤以為自身無減碳空間,忽略鋼筋、水泥、模板等材料選擇與建築設計模式對總碳排的關鍵影響。

他提醒,如果使用可重複的塑模取代木模、導入模組化工法、選用低碳鋼與綠建材等,皆為企業可掌握的減碳契機,企業可藉由低碳行動,創造競爭力。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