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费制度上路后,环境部正着手草拟总量管制碳交易(ETS),国内碳定价政策逐步迈向双轨制。环境部气候变迁署长蔡玲仪表示,台版ETS要成功有两大关键,第一是企业可获得多少核配量,第二则是市场流通性,两者息息相关。
蔡玲仪表示,台湾最早从2015年,《气候变迁因应法》的前身《温室气体减量及管理法》时代就想做ETS,但当时法制准备上来不及,2019年、2020年间台湾在讨论净零排放时,先让相对简单的碳费先行。
十年过后,蔡玲仪表示,推动ETS时机已经成熟,我国已有温室气体盘查查验及额度交易推动经验,国际上80个实施碳定价的国家或地区,有37个采用ETS、43个采用碳税费,台湾提高减碳目标后,现在也朝ETS迈进。
蔡玲仪指出,ETS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市场能够流通,因为台湾排放源大、小差很多,排放量从上百万吨到数万吨都有,在做「Cap and trade」的核配、拍卖制度时,如何让排放额度能顺利在市场上运作,是一大挑战。
蔡玲仪表示,不管是哪一种碳定价机制的设计,都需要谨慎平衡,过于严苛可能导致国际贸易纠纷,而过于松散则可能引发碳泄漏。
蔡玲仪强调,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实施碳定价时,必须同时考虑增加的碳成本对产业的冲击,像是欧盟和英国等在ETS方面有经验的国家,在加强管制时都会一并考量碳边境调整议题,所以当台湾在推动碳费甚至双轨ETS时,也同步在考虑台版CBAM。
在讨论减碳时,水泥和钢铁产业是最受关注的产业之一,周边国家的碳定价进程不如台湾明确和快速。蔡玲仪表示,这促使台湾必须考虑推动台版CBAM,涉及的利害关系人非常多,环境部目前的做法是,今年内将明确界定台版CBAM管制产品和对象,后续也会建立类似欧盟CBAM的申报机制,也会着手修改气候法,目前也正在与钢铁和水泥公会讨论,并持续与进口商、国内中下游产品使用者沟通。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