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制度上路後,環境部正著手草擬總量管制碳交易(ETS),國內碳定價政策逐步邁向雙軌制。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錶示,台版ETS要成功有兩大關鍵,第一是企業可獲得多少核配量,第二則是市場流通性,兩者息息相關。
蔡玲儀錶示,台灣最早從2015年,《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前身《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時代就想做ETS,但當時法制準備上來不及,2019年、2020年間台灣在討論凈零排放時,先讓相對簡單的碳費先行。
十年過後,蔡玲儀錶示,推動ETS時機已經成熟,我國已有溫室氣體盤查查驗及額度交易推動經驗,國際上80個實施碳定價的國家或地區,有37個採用ETS、43個採用碳稅費,台灣提高減碳目標後,現在也朝ETS邁進。
蔡玲儀指出,ETS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讓市場能夠流通,因為台灣排放源大、小差很多,排放量從上百萬噸到數萬噸都有,在做「Cap and trade」的核配、拍賣制度時,如何讓排放額度能順利在市場上運作,是一大挑戰。
蔡玲儀錶示,不管是哪一種碳定價機制的設計,都需要謹慎平衡,過於嚴苛可能導致國際貿易糾紛,而過於鬆散則可能引發碳泄漏。
蔡玲儀強調,當一個國家或地區開始實施碳定價時,必須同時考慮增加的碳成本對產業的衝擊,像是歐盟和英國等在ETS方面有經驗的國家,在加強管制時都會一併考量碳邊境調整議題,所以當台灣在推動碳費甚至雙軌ETS時,也同步在考慮台版CBAM。
在討論減碳時,水泥和鋼鐵產業是最受關注的產業之一,周邊國家的碳定價進程不如台灣明確和快速。蔡玲儀錶示,這促使台灣必須考慮推動台版CBAM,涉及的利害關係人非常多,環境部目前的做法是,今年內將明確界定台版CBAM管制產品和對象,後續也會建立類似歐盟CBAM的申報機制,也會著手修改氣候法,目前也正在與鋼鐵和水泥公會討論,並持續與進口商、國內中下游產品使用者溝通。
$(document).ready(function () {nstockStoryStoc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