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只是「主持稿的順序問題」,但在大人物眼中,這就是不尊重他。演說與口語表達訓練師劉仕祥在著作《深度溝通力:最紛擾的時代,練就最會說話的自己》一書中,分享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案例:朋友在擔任公司經銷商大會主持人時,介紹來賓時先提了行銷一部的馬總,才提到行銷二部的李總。雖然兩人的職級相同,但順序一錯,李總臉色馬上變了,事後還當面質問:「你懂不懂主持?職位和職級都介紹錯了!」
表面上看來只是次序問題,但在職場里,「身分感」常常被無限放大,尤其當對象是掌握權力與資源的大人物時,這種「被重視的程度」會直接影響你未來的機會。劉仕祥指出,搞定大人物的第一原則,不是技巧,也不是背景,而是,懂得尊重對方的身分感。
為何你越想溝通,對方越保持距離?
在職場中,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想約見一位高階主管,對方卻總是以「之後再說」搪塞;打了好幾通電話,對方不是在開會,就是說沒空,再不然就是改天再聯絡。你明明知道他也是從基層一路走上來的,卻始終找不到靠近的機會。
劉仕祥指出,問題往往不是出在你的誠意不夠,而是你還沒有進入對方認可的「溝通身分層級」。對大人物而言,誰能和他對話,誰的話值得聽,其實都有一道無形的門檻。而這道門檻的名字,叫做「身分感」。
搞定大人物,先學會這四步「身分感溝通模型」
第一步:了解大人物的身分感需求
溝通前的「功課」不可省略,了解對方的背景、喜好、關注點,是建立第一印象的基礎。職位越高的人,越在意是否被看懂與被重視。
第二步:製造身分感
第一次接觸最好從書面開始,例如發一封簡明的 email 表達敬意與拜訪動機,讓對方感受到你是有備而來。劉仕祥曾在拜訪某公司副總時開場說:「張總,您是我們行銷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能與您合作,是我的榮幸!」對方聽了立即敞開心房,會談順利到無話不談,還主動邀請他日後有事再聯繫。
第三步:找到交集點
劉仕祥回憶,有次拜訪一位性格暴躁的總經理,本以為十分鐘就會被打發,結果看到辦公室牆上掛著清華 MBA 的畢業照,他立刻提起自己也曾在清華念研究所。這一句,就讓原本拘謹的談話氣氛瞬間破冰,還一路聊了整整一小時。找到交集,是讓對方認同你的最快途徑。
第四步:開始影響對方
當你進入他的身分感舒適圈後,才有機會傳遞你的想法與目的,而對方也會更願意傾聽與給出資源。
身分對應不清,小心自毀形象
劉仕祥強調:「位置決定嘴巴。」有位朋友是售後工程師,在現場遇到客戶老闆時,一時高興講起:「我們公司產品真的很棒,我要代表全體員工感謝您的信任。」原本只是出於禮貌,但對方卻感到不滿,甚至打電話回公司投訴,認為他不務實、不專業。這就是「角色錯位」的代價:當你講的話超過了你的職位應有的範圍,反而讓人覺得輕浮或逾矩。
拍馬屁可恥?會說好聽話反而更管用
曾有一位官員臨行前去拜見老師,老師叮嚀:「當地方官很不好當,要小心謹慎。」沒想到他自信滿滿地回答:「老師放心,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逢人就送一頂,自然平安無事。」老師當場斥責:「做官要正大光明,怎可搞這種歪門邪道!」
話音剛落,這位官員便笑著說:「老師這種精神,實在令人敬佩!」老師聽了,竟也露出微笑。他出門後笑說:「我準備的一百頂高帽,剛剛送出一頂,只剩九十九頂了。」劉仕祥說「也許你討厭拍馬屁的人,但沒有人討厭被誇獎。」掌握分寸、適時說好聽話,能讓溝通更順暢、氣氛更融洽。
成為讓大人物願意聽你說話的人
在劉仕祥看來,想要贏得大人物信任,光靠客氣不夠,更要拿出「自己的刷子」,也就是你的專業與實力。他強調:「不是要你懂得多,而是你要看起來夠專業。」不論是提案內容、講話條理、外在儀容,甚至簡報設計,這些都是你在大人物心中累積信任的關鍵。
當你展現出與他對等的專業與尊重時,溝通才會真正開始。身分感並不是一場表面功夫,而是對關係定位與自我位置的深度拿捏。而這,正是每個想晉陞、想突破職涯的人,必修的一門內功。
本文節錄:【深度溝通力:最紛擾的時代,練就最會說話的自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