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6 8 月

灾难发生时没有哭的人最危险!心理师曝创伤修复盲点:身体好了,大脑从未忘记

文/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

当你想像自己身处一场重大车祸、经历暴力攻击、面对天然灾害,或是家人意外离世的情境,心中会涌现什么感受?在美国,约有五到六成的民众在人生中会遇到这样的创伤事件,这些经历往往迫使他们寻求心理咨商来疗愈创伤。然而,在台湾,面对类似的重大变故时,许多人却鲜少利用心理咨商的资源。这背后隐藏的原因是什么呢?

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在其著作《锻炼心理肌力》中指出,创伤事件发生后,人们会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哭喊期、否认期、侵扰期、接纳期到完成期。这些阶段反映了创伤对个体心理的深远影响。

更重要的是,创伤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并非立即显现,而是会潜藏多年,逐渐侵蚀我们的心理健康,甚至扭曲我们的人格特质。当症状浮现时,通常心灵已经受到严重破坏。那么,究竟心理咨商在这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如何帮助人们处理和恢复自创伤中呢?这正是林萃芬十年咨商经验中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问题。而她的发现可能会改变你对心理咨商的看法。

天灾创伤让人深陷长期的恐惧中

位于地震带的台湾居民常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心理创伤。灾后,许多人出现晕眩、失眠、恶梦等症状,并表现出过度警戒,如恐惧独处、心悸、呼吸困难。特别是那些失去亲人或财产的人,他们可能情感麻木或过度激动。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没有眼泪的悲伤者」,他们可能因无法接受现实而难以表达情感。对青少年和儿童而言,亲友的安全感给予和身体接触至关重要。透过语言和肢体的慰藉,可帮助他们克服孤独和不安。

经历创伤的儿童可能表现出特别的依赖、恐惧死亡和分离焦虑。一些儿童可能透过身体症状或自我伤害来抒解情感,如拔头发等。在这些情况下,心理咨商变得格外重要。如果灾后出现长期心理困扰、麻木、回想灾难、恶梦等症状,或者生活和人际关系受影响,则需寻求专业帮助。此外,家暴者中有不少实际上是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患者,未经适当心理疗愈,情绪可能转化为暴力行为。

职场危机会产生急性压力症候群

近年来,许多公司面临职场危机,员工常透过参与罢工游行来争取权益。然而,这样的抗争过程可能引发急性压力症候群,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影响。这种压力不仅对个人有害,还可能导致整体工作气氛的低迷。急性压力症候群的常见反应包括强烈的恐惧、无助感、麻木、头昏、失眠或恶心等。

如果不及时处理压力,人们可能会感到极度痛苦,情绪崩溃,甚至出现身体功能障碍,如失眠、食欲不振等。为了保护身心健康,建议公司和员工应该坐下来进行有效沟通,避免情绪勒索,从而实现双赢的解决方案。

气爆人祸需要长期释放痛苦情绪

当人为灾难如气爆事件突然发生时,受害者及其家属的生活会经历巨大的转变,心理状态变得复杂且混乱。初期反应可能是困惑与震惊,不明白为何灾难会降临到自己身上。随后,这种情绪可能转化为愤怒、自责,或沉浸在悲伤、哭泣、徬徨和恐惧中。气爆导致的烧烫伤不仅带来身体的痛苦,还有外貌的变化,这可能使受害者长期处于烦躁易怒的状态。

复健过程充满挑战,身心难以放松,有时甚至会对周围的人斤斤计较,感觉自己快要失控。在这种情况下,家人和朋友的长期陪伴和支持变得尤为重要。他们的帮助可以协助伤者抒解情绪,一步步地接受现实,重建自信,并能够自在地面对他人。

身体被侵犯的创伤会对人产生恐惧反应

在当今社交生活的多元化背景下,不少人在有意或无意中遭受身体侵犯,如性骚扰或性侵害。这些经历对受害者造成深刻的心理创伤,通常会导致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表现为无端的害怕、惊慌和不安,对特定对象或情境产生持续且强烈的恐惧反应。

这种侵犯会使受害者失去自信,担心自己的遭遇不被他人相信,甚至对他人抱有敌意。特别是当侵犯者拥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如深受好评的老师或热心公益的前辈,周围人不相信受害者的叙述时,心理创伤将更加严重。有些受害者可能担心无法再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自觉不清白,甚至出现忧郁倾向,形成负面的自我观念。这类事件对身体也有影响,如紧张、胃肠不适,行为上可能变得爱抱怨、夜尿、失眠,并经常被恶梦惊醒。

亲人被剥夺生命会持续出现「潜伏性的痛苦」

目睹亲人被他人剥夺生命是极为严重的创伤经验,每个人对悲伤的反应都不同。有些家庭成员的悲伤持续时间较长,表现为「潜伏性的痛苦」,经常感到焦虑和流泪;而有些则充满罪恶感,为未能保护亲人而自责,失去了与亲人共同规划未来的希望。面对这样的重大危机,由于家庭成员皆陷入悲伤,有时无法从伴侣那里获得支持,这样的家庭气氛会形成压力,并改变家庭成员间原本的互动方式。

因此,拥有更多完整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亲人、邻居、好友的协助和陪伴,对于调适危机至关重要。若亲人的死亡方式出乎预料,对家人的伤害尤其深重。必要时,可以透过心理咨商和宗教信仰来安定情绪。创伤发生后,越压抑情感的人,与自己越疏离,通常需要更长的疗愈过程,且不知何时会以何种症状爆发。因此,如果感觉自己与以前不同,建议与心理专业人员讨论,以确保心灵健康。

受创后需要哪些帮助呢?

创伤后,受创者极需他人的倾听、理解、包容与支持。感受到自己被相信和信任对于他们的接纳感至关重要。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尤其重要,特别是当加害者是熟悉的人,如亲人、师长、同学或朋友。为了使受创者「免于恐惧」,提供医疗和法律咨询变得必要,这包括避孕指导、收集证据的方法等。足够的资讯将帮助受创者应对医疗状况、警方调查,以及其他重要事宜,帮助他们掌握局势,重新找回力量,积极面对未来。

本文节录:【锻炼心理肌力:15项心理练习,摆脱那些职场与人际间的控制、害怕、停滞、危机与焦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