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
「害怕」有时比失败更可怕,它不只藏在日常细微的选择里,也可能潜伏在舞台聚光灯下,掌声最响亮的那一刻。日前,港星陈奕迅在澳门举行的演唱会纪录片《FEAR and DREAMS:NOW is the only reality》首映式上,谈到自己去年巡演期间罹患焦虑症的经历。
他坦言,杭州站因失声临时取消两场演出后,精神状态急转直下,必须靠药物控制紧张情绪;即使休息良好、心情平稳,不吃药仍会瞬间焦虑。「人何必跟自己斗气?」51岁的他说,如今更希望善待自己,不再过度执著。陈奕迅的故事,引发不少人的共鸣。专业咨商心理师林萃芬在其著作《锻炼心理肌力》中指出,勇气的核心并不是「没有害怕」,而是愿意在害怕的状态下仍向前走。
害怕让我们想控制一切
林萃芬观察,害怕时,人们常透过「控制」来寻求安全感。这种控制可能针对自己,例如事事规划、物品排列精准到毫米,甚至记录每个细节,彷佛秩序能换来心安;也可能延伸到他人,例如要求别人回报行踪、遵守规范、按照自己方式办事。
然而,过度控制往往成为压力的温床。舞台上的陈奕迅或许就像这些努力「掌控全局」的人,一旦某个细节脱序,便觉得整个世界失衡。
害怕藏着敌意与比较
害怕不只关于恐惧本身,它有时还夹带著敌意。林萃芬指出,许多人在不安时,会陷入比较与竞争,「别人有我没有,怎么可以?」这种心理驱使人追求「一枝独秀」,但越想用成功克服不安,对失败的恐惧就越深。
这与陈奕迅描述的舞台压力如出一辙,担心自己表现不够好、说错话被批评,长期累积便可能引爆情绪危机。
害怕让人停滞不前
在咨商中,林萃芬常遇到害怕失败而拒绝尝试的人,「我不晓得要怎么做,可以不要做吗?」或「可以换资深同仁来吗?」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这背后往往源自童年时不断被灌输「你做不好」的讯息,久而久之,便相信自己真的不行。
对艺人而言,这种自我怀疑更容易在高压环境中被放大。陈奕迅在纪录片中提到,即使身经百场,也会有迷失方向、怀疑自我价值的时刻。
害怕制造无形的焦虑
当内心害怕的程度超过现实中的危险,便会出现「没有理由的焦虑」。这种焦虑使人裹足不前、不敢冒险,因为害怕错误等同于「输」。
林萃芬提到,这几年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拒学、抗拒工作,背后原因常与家庭环境有关:过度溺爱、敌意讯息、缺乏温暖,都会强化害怕的情绪,使人长大后难以面对生活任务。
害怕让人冷漠麻木
当恐惧与焦虑淹没理智,有人会选择用冷漠包裹自己,例如「不要管我」或「当我不存在」。这种退缩,会让人际互动日渐疏离,把他人的行为全都负面解读,最终只剩对自我的关注。
陈奕迅坦言,曾有一段时间,他害怕面对外界的期待与眼光,只想安静躲起来。直到他学会「和自己和解」,才重新找回表演的热情。
从面对自己开始重启勇气
林萃芬认为,消除恐惧与冷漠的关键在于「社群感」,当我们不认同自己,也就难以认同别人。唯有与自己和平相处,才能自在与人互动。求助的过程也需要极大的勇气。许多当事人走进咨商室前,会挣扎许久:该怎么开口?对方会怎么看我?但踏进那一步,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陈奕迅在首映式上,也对观众说:「希望大家对自己好一点。」或许,这正呼应了林萃芬的观点,「不怕」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愿意在恐惧中继续走下去。在掌声与焦虑之间,勇气从来不只是舞台上的光芒,更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里,愿意面对自己的那一刻。
本文节录:【锻炼心理肌力:15项心理练习,摆脱那些职场与人际间的控制、害怕、停滞、危机与焦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