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會熱點前瞻:GDP增速目標會否淡化,財政刺激將多大
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據新華社4月29日公布的消息,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於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則於5月21日在北京召開。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之年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為此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對衝力度也將是史無前例。
「六穩」加「六保」背景下的經濟發展目標如何確定,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如何謀發展, 短期和長期宏觀政策組合拳如何釋放內需潛力,疫情倒逼出哪些創新改革,以及「十四五」規劃如何啟動,都將成為今年兩會的重點議題。
「針對即將來臨的全國兩會,市場非常關注全年財政政策的力度。這不僅體現在財政赤字率的高低上面,也體現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抗疫特別國債的具體規模上面。財政資金的具體投向也是觀察重點,例如,是否會進一步刺激消費,是否會加大對傳統基建和新基建的傾斜等。」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高瑞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對第一財經表示,衡量財政刺激力度,需看政府舉債規模。從國內外形勢以及目前市場主流觀點來看,今年財政刺激力度將遠超以前,政府(新增)舉債恐怕要接近10萬億元。去年政府(新增)舉債規模約5萬億元。
GDP增長目標可能會淡化
按照慣例,每年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包括GDP增速會在全國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向社會公布。
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季度同比增速僅為-6.8%。4月17日政治局會議對當前形勢的判斷是「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充分估計困難、風險和不確定性,切實增強緊迫感,抓實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
在上述判斷下,中央首提「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要適當調整,在百年一遇的疫情災難面前,重新畫出起跑線,重新制定更加切合實際的目標,接受較低的經濟增速,在防控疫情的同時,既要解決短期穩定需求和暢通供應的問題,更要重視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中長期、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中金證券指出,4月中旬的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等「六保」目標,今年的階段性增長目標可能會相應淡化。在經歷了極不尋常的一季度之後,預計今年政策重點在考慮全球經濟仍在加劇下行、主要國家普遍經濟負增長的客觀背景在落實扶貧目標、保民生、確保就業穩定等方面。
當前,市場上有不少聲音認為,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會放緩且增長前景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那麼中國政府應該把工作重點放到穩就業與穩民生之上,而不必設定2020年的年度增長目標。
在國際環境存在極大不確定的背景下,影響全年經濟增速有許多因素,並不完全取決於中國自身。海外疫情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會持續多長時間,對國際經濟活動影響的深度和廣度,將會不同程度衝擊中國經濟。中國要做好充足的應對準備,但不意味著一味去堅守「事前指標」或預期指標。
也有專家持不同觀點。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研究員張明認為,中國政府仍有必要設置一個2020年年度增長目標。具體增長目標設在多少,可以討論,將其建立在各方認可的測算水平上。目標可以富有彈性、未必強制完成。但無論如何,年度目標依然非常必要。
張明表示,中國經濟需要一個年度增長目標來協調各方面資源。迄今為止,年度經濟增速依然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指揮棒,無論中央部委還是地方政府,很多經濟工作都是以實現經濟增長目標為基礎開展的。
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增速與就業息息相關。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元春的研究,中國GDP增速每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就業為200萬人,但如果中國GDP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則會減少就業400萬人。換言之,如果沒有一定速度的經濟增長,穩就業和保居民就業無從談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近日在媒體上表示,中國經濟要從常規增長模式轉入相當長時期的「戰疫增長模式」,「全年能夠實現3%左右的增長,就是一個很大勝利」。他同時表示,在增長背景改變的情況下,對增長目標的評估也要相應調整。他建議採取「相對增長率」的評估方法,就是用中國增長速度與世界平均增長速度的比值或差值,「如果2020年世界增速為-2.5%,中國為3%,相對增長率就是5.5%,是高於去年的。」
財政刺激加大
作為經濟運行的「定海神針」,應對疫情的財政政策將在兩會期間揭曉。
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財政政策要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具體要求是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這也被市場稱之為今年財政政策「三支箭」。
財政赤字率是指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去年是2.8%,今年市場普遍預計將達到3.5%左右,這將是中國財政赤字率首次突破3%心理防線。財政赤字缺口最終需要發行政府債券來彌補,去年約2.8萬億元。
作為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重要資金來源的專項債,近些年額度大幅增加,2019年約2.15萬億元,今年已經提前下達了2.29萬億元,市場普遍預計今年規模將達到3.5萬億元左右。
往年很少採用的特別國債,成為了今年應對疫情財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市場普遍預計規模將達到上萬億元。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需要前所未有的政策來匹配。比如為提振市場信心,特別國債的預算規模可以考慮達到5萬億元,但實際執行可以小於這個數字。
相比於2019年近5萬億元的政府舉債規模,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分析今年需要多大財政政策規模時,認為可能會在去年的基礎上再增加近5萬億元,即今年政府舉債總規模可能接近10萬億元。
雖然市場普遍預計今年財政刺激力度會高於以往,但具體政府舉債規模,即財政赤字、專項債、抗疫特別國債規模仍待在全國兩會上揭曉。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撰文稱,以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為保證實現3%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中國必須大膽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輔之以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根據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初步估算,本次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所需要增加的基礎設施投資額應明顯高於2008年的4萬億元。
施正文認為,相比於政府舉債規模,更關鍵的是舉債的資金投向要把握好。一方面需要把握好舉債資金用於轉移性支出和投資性支出的分配比例。轉移性支出主要彌補減稅降費支出缺口、支持地方「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等,投資性支出主要發債用於基建項目等支出。另一方面用於投資性支出時,一定要選好領域選對項目,避免出現當年4萬億元刺激計劃帶來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
財政資金具體投向仍待全國兩會揭曉,但核心聚焦在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的「六保」領域,其中,保市場主體就是最大的保就業、保民生,為此國務院已經出台了1.6萬億元減稅降費政策。施正文認為,今年全國兩會上可能還會有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出台,比如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可能加大,社保減費期限可能延長等。
目前專項債投資領域也已經明晰,聚焦在市政建設、交通運輸、教科文衛等民生服務,農林水利、生態環保、能源項目等傳統基礎設施領域,5G、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公共衛生及應急醫療救治等項目,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
宏觀政策長短結合
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宏觀經濟政策應如何取向?短期來看,財政政策發力要聚焦於復工復產和救助,其中救助幫助的重點是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中長期來看,要通過改革激發經濟增長動能。應當把危中之機重點轉到實質性深化結構性改革。
劉世錦表示,現階段要實現經濟的穩增長,重點是穩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他建議對低收入群體直接補貼,「(補貼)不能走形式,下毛毛雨,要有適當大的量,比如達到低收入人群一個月的收入或消費水平。」
消費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當下,通過一攬子的經濟救助政策,提升居民收入、保就業,精準有效地提振消費,是推動經濟全面回暖的關鍵。
總需求不足是當前宏觀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總需求的基本穩定有利於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劉元春近日撰文表示,目前,一方面需要全產業鏈復工復產,另一方面還要防止在復工復產之後因為沒有訂單、沒有需求出現二次停工停產。在當前外貿沒有全面下滑的狀況下,提振內需和提前做好防衝擊準備面臨一個很好的窗口期,一定不能錯過。
從中長期來看,改革是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關鍵。王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新舊動能轉換仍在進行中、轉型升級仍處於關鍵時刻,必須要深化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國資國企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改革等。
今年,要素市場化改革全面破冰。《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正式印發,提出32條舉措,除了保障不同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推動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以外,更是在暢通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大要素方面提出諸多實質性舉措。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供給側著手,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步。引導要素從低效率的領域流向高效率的領域,能夠在現有土地、勞動、技術等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提升供給的效率和增長的動力;放鬆產品和服務價格約束,減少不必要的價格干預和管制,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有利於激發市場的活力;健全制度,提升政府的監管和服務能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有利於釋放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的新紅利。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醞釀之年。今年兩會期間的政策討論也會涉及到「十四五」規劃的制定。機構分析,估計十四五規劃相比十三五規劃既有一定的延續性,如進一步轉型升級、提高發展質量、生態環保等方向,又需要針對新的內外部環境作出調整,比如,如何在新的內外形勢下更加重視內需、挖掘內需潛力,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