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共極權的陰影下,年輕人往往被迫成為服從的模範。學校、社會、集體榮譽,每一個環節都像無形的枷鎖,綁住思想和靈魂。然而,當一些青年開始質疑、拒絕、抵抗,那微弱的聲音便是沉默國度里的光。
劉敖,90後青年,本應在大學裡度過平凡的學習時光,但他的青春早早被政治荒謬和現實殘酷迫使覺醒。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突然下達通知,每位學生都要寫入黨申請書。對於大多數同學,這只是形式和榮譽,但對他而言,卻是一道底線的考驗。
劉傲對記者說:「我覺得這不是應該自願的嗎?團委和班導輪番催促,說入黨是一種榮譽,多數人都想入,而且寫了不一定能加入。班導又說我沒有集體榮譽感,會影響班級考核。大多數同學會交,我堅持拒絕——共產黨是罪行累累、殺人無數的邪惡政黨,我絕不可能寫這樣的申請。」
即使被孤立,被老師懷疑,他也沒有退縮。
大二時,又一次考驗降臨。學校通知參與中共七十周年閱兵,所謂群眾方陣、光榮任務,看似自願,實則與必修學分掛鉤。那時香港反送中運動如火如荼,劉敖心中充滿矛盾與痛苦。
「參與這樣的閱兵就是在幫獨裁政權作惡。我不敢公開發聲,但我知道我不能去做惡。這是我的底線。」他悄悄觀察周圍的一切,書本上的知識、操場上的喧鬧、牆上懸掛的標語,都被政治的陰影染色。
每一次被催促,每一次被提醒集體榮譽,他都感到一種壓迫感,彷彿呼吸都受到了控制。
2020年初,新冠疫情大爆發,當他第一次聽到封城的消息時,內心充滿了複雜的情緒。「終於封城了,已經距離李文亮吹哨二十多天了!一開始,我就不信任中國政府關於疫情的數據,隱瞞是任何共產黨執政國家一貫的作風。」
當時劉敖居住在北京,封城蔓延到北京的時候,封控政策已經變成了政績和維穩手段。劉敖所在的小區大門緊閉,警衛嚴密,出門需要許可證,政府也未提前告知封控進程,不能有效保證居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所需,食物短缺迫使他吃下發芽的土豆而中毒,上吐下瀉、腸胃炎複發,甚至吐血。在狹小的房間里,他幾乎無法動彈,每一次呼吸都伴隨著恐懼和無助。
那段時間,他感到恐懼、絕望、無助。政府把全體市民當作實驗對象,對生命漠視到極致。那一刻,他徹底失望,決定必須離開中國。
封控下的日子,樓道張貼的疑似感染者的頭像,還有門上的封條,都像在提醒他:自由和安全,在這裡都是奢望。他曾幻想站出來發聲,但中共的高壓讓他無力。任何疫情的真實信息,一旦發出就會被封號,健康碼控制十四億人,方倉醫院像集中營一樣震懾所有異見。想站出來發聲,不僅聲音發不出去,人還面臨生命危險。看到李文亮等人的遭遇,他內心既敬佩又感恩:「他們的勇敢並沒有讓當局警醒,如果當局在處理疫情的問題上以人為本,相信疫情不會蔓延到全球,造成全世界的大災難,就能拯救不少人。」
疫情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絕非天災,而是人禍。政府的隱瞞、封控過度以及權力至上的邏輯,導致數不清的死亡和苦難。
「如果政府不封鎖消息,及時採取防疫措施,疫情不會蔓延得如此迅速,對全世界造成巨大損失。中國共產黨必須承擔全部責任,習近平等相關官員應接受審判。」
2020年7月,劉敖嘗試通過英國、馬來西亞、泰國的留學項目離開中國,但均因疫情失敗。經過努力,他在最後獲得寮國工作簽證,並順利抵達寮國。抵達寮國後,他加入「去國者憲政研究會」,與海外華人同道研討中國民主、推翻獨裁的路徑,並積極向自由雕塑公園和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捐款。他逐漸意識到,中共的影響延伸至海外:權貴利用寮國仿製葯項目謀取非法利益,同時跨國抓捕反對者。2023年5月,拆牆運動發起人喬鑫鑫被抓;7月,人權律師盧思位亦被寮國移交中共。
「我意識到,反抗中共不僅是勇氣問題,更關乎生死。在寮國,我無法擺脫對中共迫害的恐懼。」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疫情帶來的傷害,他參與了2025年的「美東行」活動。從加州自由雕塑公園出發,沿途向各地議員、市長遞交訴求,宣傳中共對全球的威脅。
他記得出發前的夜晚,雕塑公園的狗被打死,設施遭破壞,活動準備受阻。他曾整夜守護雕塑,用滅火器防範破壞。沿途,美國民眾和華人社區的關注、禱告和合影,讓他感到溫暖與支持。
「非常興奮,也有恐懼。雕塑公園最近三隻狗被打死,是中共釋放的威脅信號;中共病毒雕塑以前也曾被焚毀。我曾經整夜守護雕塑,用滅火器防範破壞。路上,美國民眾和華人社區會停下來為我們禱告,有人好奇上前拍照或詢問,我感覺到溫暖與支持。」風餐露宿,困苦重重,他也曾動搖:「我曾想中途回去上班。」但團隊的支持、彼此付出的信念讓他堅持下來。「責任就是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承諾。反共就是責任。這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就像丈夫愛妻子一樣,為了家庭和後代能夠生活在有人權、有自由的環境里。」
疫情讓他深刻認識到,中共體制的問題根深蒂固:從不解決問題,只懲治出問題的人。權力對生命的漠視、封控帶來的飢餓與死亡,政治高於人性,是他親身經歷的現實。他清楚,拒絕做惡,是他的底線,也是他能夠掌握的自由。
「我不做惡,我要反共。這不僅是我個人的選擇,更是對家庭、社會、未來的一種責任。」
在「美東行」的旅途中,他體驗到信念與現實的衝撞。風餐露宿的勞累,三餐不定,夜晚在雕塑旁獨自守夜,孤獨與恐懼不斷襲來,但團隊的互助和堅持成為支撐他前行的力量。
「你的聲音,即使微小,也能點燃改變的火種。」他相信,如果中國有哪怕十分之一的人站出來,堅持不懈,歷史將會被改寫。
正因這些年輕人覺醒,微光才開始在黑暗中匯聚。
他深知,歷史不會忘記這段歲月。追責不僅是對逝者的交代,更是對未來的警示。
「中共必須給無數逝去的生命和巨大的財產損失一個交代。疫情帶來的傷害不能被遺忘。中國民主了,罪人受到審判,世界才會更安全。」他曾經幻想站出來發聲,但明白個人力量有限。即便如此,他依然選擇行動,因為沉默只會讓邪惡延續。
每一個夜晚,他都在回憶那些在封控中死去的人們,每一個被壓迫的聲音。他在心中立誓,無論身處何地,都不能再為邪惡作惡,哪怕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
他知道,責任和信念是青年覺醒最重要的標誌,是歷史的微光,也是改變的起點。
劉敖的故事不是英雄傳奇,而是覺醒青年心靈的縮影。在極權面前,沉默是多數,覺醒是少數。拒絕做惡,就是勇氣;堅持信念,就是抵抗;追求公義,就是希望。這微弱的光,足以照亮未來,也提醒世界:只有當更多人覺醒,歷史才可能被改寫。
他望向遠方,眼中有堅定,有憤怒,也有不舍。
「我不做惡,我要反共。這是我的底線,也是對社會和未來的承諾。」在沉默和恐懼的夾縫中,劉敖選擇了光。他的青春、他的行動、他的覺醒,是沉默年代裡最珍貴的火種。

(受訪者在「追責中共隱瞞疫情「的活動中示威,受訪者提供)
記者寄語:
在中共極權的壓迫下,年輕人的覺醒不是選擇,而是使命。
正如他所說:「你的聲音,即使微小,也能點燃改變的火種。」每一次拒絕作惡,每一次堅持信念,每一次追求真相,都是歷史中微光的匯聚。劉敖的故事,讓人明白,覺醒的青年,才是社會的希望,也是歷史的見證。
如果中國有哪怕十分之一的人站出來,歷史便會被改寫。中共不倒,人道災難不會停止。正因這些年輕人覺醒,微光才開始在黑暗中匯聚。
原文來源:北京之春
原文標題:《人物採訪「我不做中共政權下的惡人「中國青年覺醒記錄》
原文標題:《人物採訪「我不做中共政權下的惡人「中國青年覺醒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