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界的人們常常說起「寫意人生」,可什麼是「寫意人生」呢?「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借用孔子的一句話,或許能道盡人心世態。在現代這樣一個喧囂的背景下,許獻廷能夠平心靜氣,不燥不傲,日日沉浸在繪畫事業中,難能可貴。這也就難怪,許獻廷的畫品為什麼會有一種散淡之意。散淡者,乃心靈無所住而住之象,呈自由狀態,非少掛礙者不能至此。而這種狀態的得來,恐怕離不開他多年的筆墨修為和高尚的做人原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筆墨之行,即有筆墨之思;筆墨之思,即含筆墨之趨;筆墨之趨,呈現的即是《畫旨》。
在許獻廷先生的作品中,他與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彷彿總是有著某種緣分。這看似信手拈來的寫意小品,或墨氣酣暢的大幅作品,總是在不經意間,浸入觀者的心房,讓人聞到一股花開由心的、淡淡的自然芳香,慢慢地沉醉其間。
然而,鍾情於自然寫意的許獻廷,卻從沒有迷茫或迷失。他反覆叩問自己:「什麼是中國畫?中國畫是怎麼樣的一種意念?是一種怎樣的思維?對此要有怎樣的感受?中國畫是用來看還是用來欣賞的呢?又怎樣去體味呢?」他體悟到,無論如何都有著極大的文化內涵在裡面。畫者,文之極也,無文,何以有畫?許獻廷獨立的思索和想法,引領他不斷探尋屬於心靈的筆墨,在文字與筆墨之間來去自由,在傳統中來去自由,在生活里來去自由,在情感世界來去自由。或許,只有他自己懂得了寫意人生的真諦,才能傳遞給觀者一種心靈的震撼。
在筆者看來,許獻廷的畫中,隱約間有一股筆墨的大方氣度。寥寥幾筆,簡約卻豐富,清雅卻又不失深沉。每一幅畫的布局和立意,都一絲不苟、思考良多,深厚而有變化。在不知不覺間,精心構建著屬於自己的藝術程式。一花一葉的意境,一枝一叢的韻味,一隻鳥兒的輕盈,一對蜂兒的靈動,一個動物的嫵媚無不顯示著許獻廷平淡而不俗的眼界與胸襟。筆墨的多變,顯示出他的繁恰是簡、簡恰是繁。正如他說黃賓虹和八大山人:「黃大師千筆萬筆,卻是一筆;八大山人一筆兩筆,恰是千萬筆。」
總體來講,簡也好,繁也好,這都不是目的,目的在於繁簡背後的意緒。正是在此意義上,齊白石才說:「畫在似與不似之間」。這似與不似,才是畫的性靈安居之處。平淡未必無奇,作平淡而止於平淡,平淡之外無物也;平淡之外須有物,所謂弦外之音,則平淡自不平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意是也。林畊青雲詩如此,朱屺瞻說畫也如此,許獻廷的筆墨也是如此。慢慢的品賞間,那平淡自然中,總是透出一股呼之欲出的生機。
大家知道,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元化的,從工筆到意筆,都有其內在的發展模式,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會在許獻廷花鳥畫和其他畫作的造型、構圖、用筆、用墨等方面,找到一個共同的規律:造型上巧拙、朴華、繁簡,構圖上的賓主、虛實、開合,用筆上的疾徐、提按、輕重,用墨上的濃淡、乾濕、枯潤等,無不是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關係,這也是國畫美學構成的必要元素。
在許獻廷的花鳥畫作品中,筆者感受到了畫家「取象單純」的藝術思想,結合「工而有意」「離象而求」「意從工出」「遺形取神」等表現形式,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思維中,把物象提升為心象,把形象轉化為意象,由此形成了畫家清雅素樸的藝術風格。
看過許獻廷花鳥畫作品的人,都會感覺到畫家在用一種細緻的情感、朦朧的意趣和清新的格調,把平和的心態、真實的感受表現出來,呈現出的是一種畫境、一種意境,而更多的是一種心境。所謂「佛家只說家常話」,此言令人深思,回味無窮,這也是畫家的一種人生態度。由此即能通過繪畫作品表現出其意境,乃是心中至美。
寫意花鳥畫,是表現畫家創意博大與功力非凡的創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體現畫家的修養與學識。許獻廷以傳統為師,以自然為師,在解讀傳統技法中,悟出藝術創作的精妙。他的畫作常表現自然生態主題,用墨謹慎,講究乾淨利落,讓人感覺出平中求和、和中求貴的樸素,營造的是意趣天成、鳥語花香的藝術氛圍。他筆下的一草一木、一個動物都被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很容易使人想到大自然鳥語花香的靜幽之美。那種栩栩如生、精緻動人的視覺效果,那種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情趣意境,讓人從內心裡感覺陶醉,給人以聖潔高雅的藝術感受。
許獻廷 字曉光,丹藝軒主人。1953年生於河南洛陽,畢業於四川美院,結業於天津美院花鳥畫高研班。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院花鳥畫創作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榜書藝術研究會藝術委員等。
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的大型書畫展覽,並被天安門和人民大會堂及多家美術館收藏。《中國書畫報》等美術刊物刊登。中央電視台、海南電視台、海南電視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