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换了N个关键词也发不出来,遂作罢。
想看原文的后台私发「宿管大爷」四个字,发错字是没反应的哈。
虽然文章大概率是被一刀切夹掉的,但我还是很认真地反思了一下我写的内容。
为了免除自己有传谣的嫌疑,不是基于以下事实讨论的部分,我就删掉了。
1)高温是事实
2)青岛大学没有空调是事实
3)大爷去世了是事实
其余的,或多或少都属于推测的部分,还待官方调查。
撰写本文的初衷,更多是在惋惜一个劳动者、一个普通人、一个好人逝去的生命。
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相关责任方的追问。
文章起点是宿管大爷的去世,我觉得这不是孤立事件。
学校能花巨资办典礼(彰显“人文”),却无力为值班室提供基本降温设施。
就算说宿管、保洁是由第三方物业雇佣的,学校也很难以“外包”推卸责任。
为什么总说不要沉迷于宏大叙事?
如果因宏大叙事忽视个体苦难,这是一种道德败坏。
布迪厄说“空间是阶层暴力的载体。”
同一校园内的温度差即是阶层差啊,朋友。
这种话题继续下去就不礼貌了,点到为止。
我仍然想给出我觉得浅显的道理。
1)真正的关怀文化,不见于庆典或表彰,而在日常管理与资源配置的细节中。尤其是在极端天气与基本生存问题上,不该存在推诿与质疑。
2)越是高调宣扬某种价值(如关怀、担当、温度),越有责任在日常活动中以最高标准践行这种价值,尤其要惠及那些最易被忽视的成员。
3)真正的诗与远方,必须建立在保障每一个同行者基本尊严的坚实基础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