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後走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個飲料帝國,更留下一地雞毛的家族紛爭和一個轟然倒塌的「節儉神話」。
最近,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馥莉在香港被三位「同父異母的美籍弟妹」起訴,索賠總額高達 21億美元。這不是八點檔電視劇情節,而是實打實的信託基金官司。原告聲稱:宗慶後生前曾在香港設立信託賬戶,並明確表態「這個錢是留給他們的」。而該信託在2024年初的餘額高達 18億美元。三人還同步在杭州法院發起訴訟,要求繼承娃哈哈集團 29.4%的股份。
這一下,全國人民集體「愣住了」。
因為宗慶後活著時,媒體曾無數次把他捧為「企業界的清流」「人民企業家」「節儉楷模」。在一部被廣泛流傳的紀錄片里,解說詞鏗鏘有力地介紹:「宗慶後的午餐,就是一盒快餐。他身邊的人說老闆三餐極簡,習慣了節儉出行,總是穿30元布鞋,理髮10元,出差坐經濟艙,一年開銷不超5萬塊。」
更有甚者說他「幾十年只開一輛老賓士,車牌號77799都快成文物了」,彷彿他本人就是這個消費主義時代里最後一位「德商典範」。
現在好了,這些浮華故事在巨額信託面前,一個個像泡沫一樣碎了。
很多人說:人死為大,家事別議。但問題是,宗慶後被捧上神壇,是因為他曾被當成「國家形象」的一部分。
他不是一個普通商人。他是政協委員,是勞模代表,是被國家媒體長期推介的「人民企業家」。他那句「再多錢也不往國外拿,全是我們國人的錢」,曾被無數人奉為金句,甚至被當作企業愛國的典範。
如今,信託在香港,子女入外籍,資金跨境,賬戶餘額驚人。我們當然可以說這不違法,甚至不稀奇。但請問,那些年我們聽過的「清貧神話」到底算什麼?是企業家自我包裝?是媒體公關炒作?還是我們願意被媒體欺騙?
媒體的浮誇,公眾的盲從,說到底,媒體才是宗慶後神話的第一鑄造者。一篇篇精心編排的「儉樸傳說」被製作成視頻、短片、紀錄片,像商品一樣批量輸出。一到年終盤點、企業表彰、勵志大會,宗慶後的形象就成了最便利的「道德資源」——好包裝、好傳播、好煽情。
可是,媒體只管塑造,不管真假;公眾只圖感動,不問邏輯。我們甘願相信一個億萬富翁一年花5萬塊,只因那種人設讓我們心理舒服:在這個時代,貴族還能節儉,富人也能清廉,彷彿這個世界還有點公平。
但現實一次次用耳光告訴我們:富人節儉,不等於你會分到蛋糕;老闆穿布鞋,不代表他不在海外轉移資產;「良心企業家」四個字,可能只是公關話術而已。吃一塹,長一智。宗慶後給我的啟示,其實就一句話:長記性!以後媒體再吹誰儉樸,我都不信!